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七六七章 恶龙残影 六

第七六七章 恶龙残影 六(1/3)

    死人不一定比活人有用,关键还是得看死的是什么人。
    比如后世历史题里表达江南工商业发展的题目,常见这么一句话:
    里中(上海金山卫枫泾)多布局,局中多雇染匠、砑匠,皆江宁人,往来成群。
    到此戛然而止。
    只看这半句,体现了工商业发展,人口的流动,雇佣制在江南的普及。
    但如果把后面的半句全文也写上,这就是个恐怖故事了。
    扰害闾里,民受其累,积愤不可遏,纠众敛巨资,闭里门小栅,设计愤杀,死者数百人。
    就是上海那边雇佣了一些南京人打工,本地人和外地人的矛盾日增,本地人一合计,把里门一堵、水栅一关,多半是用堵门放火闷烧之类的手段,直接屠了数百人。
    这在历史上连个响都算不上。
    因为死的是外地的底层雇工,如同每年灾荒死的、村子争田械斗死的、水灾海潮死的,几万十几万总是有的,然而根本没人在意。
    一个小小的秀才被人打死,其实也不是啥大事。
    但事情大不大,关键在于有没有人希望这件事变大。
    扬州的盐商们在整个扬州府,是最有实力的一批人。他们是想把这件事闹大的。
    而能科举考中生员秀才的,显然也是扬州府里最容易组织起来的一群人。
    盐商资助书院、豢养文人。
    书院回馈盐商。
    这一套体系已经玩了二三百年了,从前朝嘉靖年间的梅花书院开始,整个扬州府由盐商资助的书院数不胜数。
    广陵书院、邗阳书院、安石书院、明道书院、乐怡书院、珠湖书院、画川书院、文正书院、昭阳书院、明性书院等等等等……
    这些书院能够支撑,很多都是靠盐商的资助,还在书院里设置了膏火银,可以资助那些穷苦一点的孩子让他们能够安心读书。
    书院的掌院,束脩就400两银子,还有薪柴米面银600两。
    穷学生也可以通过进入书院,获得盐商们的资助奖励,每个月也能领到个一二两银子。
    至于说,盐商的钱是哪来的……
    这么论就没意思了,爹妈是贪污犯,也不妨碍子女觉得爹妈是世界上最善良的人之类。
    总归,扬州凭借漕运、盐业这两项产业,催生出了非常精致的旧文化。
    但这些旧文化……怎么说呢,如果有一天国家强盛、百姓安康了,翻出来或许还是很有意义的;可就现在而言,眼看着英国那边都要自己独立搞出来蒸汽机了,马上就要进行人类齐心协力测绘金星凌日测算日地距离了,这些人窝在书院里搞得这些东西,真就是……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不管怎么样,旧文化也是文化,甚至于他们才是正统的读书人,而学新学的那批才是边缘人。
    凭借文会、社团等,很容易就把这些闲着没事干的生员组织起来。
    这些组织起来的生员心里其实早就对刘钰颇多不满了,而盐政改革又是刘钰背后催动,这件事可谓是让这些扬州生员积攒了许久的怨气,终于有机会发泄一下了。
    刘钰在扬州这边的名声,很不好。
    他在苏南进行的改革,直接打断了扬州的两条腿。
    漕运被废,海运兴起,扬州的位置过于尴尬。
    淮北兴盐、淮南兴垦,扬州的位置更加尴尬。
    扬州文化的兴盛,源于盐商从全国吸血,所谓的繁荣几乎全都是围绕着盐商在转圈。
    工商业……倒是听说过松江布、南京布、湖丝。
    扬州则是菜系,瘦马。
    应该说,这是一个标准的“服务业”城市。
    这和大顺开放还是封闭没啥关系,这种纯粹服务业兴起的城市,指望他们去研究工商业发展这些东西,也确实不现实。
    海运要发展,扬州就要衰败;扬州保持兴盛,海运就无法发展。
    等着废运河事件一出,在刘钰看来,废弃大运河,发展海运,怎么看都是好事。
    站在稍微宏大一点点的视角来看,运河不废,连黄河、淮河都没法治理,应该被废。
    但在扬州这边的视角看来,这算什么?
    这是苏南抢夺他们的财富,让漕运不走运河,而是走海运,这等于是直接让扬州这个原本“南北交汇”的位置变成了一个非常尴尬的无关痛痒的存在。
    再加上淮南复垦、淮北兴盐,这又等于是让扬州连盐业这个产业都要拱手让出去。
    问题是,松江府如果没有了海运,至少还有出名了棉纺织业。
    而扬州府是一个依托服务业而发达的城市,类似于巴达维亚、澳门那样的中转港地位,一旦改变了商业路线,必然会面临诸多问题。
    都说扬州风华,可扬州到底有什么出名的工商业呢?服务业算不算工商业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