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二五七章 分歧(二)

第二五七章 分歧(二)(2/3)

认为工商业人口可以超越农业人口,所以发展工商业是对的。
    但你的所作所为,却是让许多人,换了个地方种地。原本在鲁西北、鲁西南种地的,跑到扶桑去种地,他们不还是农业人口吗?
    这就相对于,你说你要往南走,可马头不是朝南,反而是马屁股朝南?
    皇帝这样问,若看表象,没啥问题。
    但若看本质,其实也就是刘玉和大顺古儒一派的分歧。
    古儒一派,是支持均田的。
    并且,明确表示,“均田乃天下第一仁政”。
    刘玉支持均田吗?
    支持。
    认可“均田是天下第一仁政”吗?
    认可。
    然而,刘玉认为古儒一派是对的吗?
    并不。
    甚至,刘玉认为古儒一派,是反动的一派。
    所以,刘玉和古儒一派,一直是若即若离的关系,甚至认为这一派只是同路人,但一到抵达岔口就要先把他们干掉的一派。
    皇帝此时的疑惑。
    和当初刘玉与古儒一派的分歧,是一样的。
    即:均田,到底是目的?还是手段?
    刘玉,以及被他影响的实学派——实学派和古儒派,两者之间的分歧,从当初两淮盐改、再到檀香山殖民、再到扶桑垦荒,就一直纠缠不休,既合作、又各有态度——刘玉这一系,是否支持均田?
    实际上,支持,甚至非常支持。
    但支持的缘由是什么?
    缘由是,刘玉一系,实学派一系,认为未来在工商业上。非农业人口是可以超越农业人口的,并且认为此时很多的农业人口,是“无效劳动”,三个人的地,实际上一个人也能种,并且产量不变。
    然而,广大的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需要一个艰难的过渡。
    这个过渡,可能是残酷的、可能是不仁义的、可能是血腥的、也可能是尽可能保全人的生存的。
    均田,是这种过渡的手段。
    通过均田,来减缓转型的剧痛,使得占此时绝大多数的农业人口,在工商业发展带来的小农经济瓦解中,存活下来,至少有个窝窝头啃。
    均田,是手段,而非目的。
    而古儒一派,以及此时皇帝脑子里琢磨的那点事,是把均田,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
    对古儒一派来说,均田,复三代之治,这是最终的纲领,是目的。
    对皇帝来说,均田,是延续王朝统治的最佳办法,也可以视作目的。
    对刘玉和实学派来说,均田,移民、发展工商、商业战争、对外扩张、参与一战等,其实都差毬不多,都是手段,而非目的。
    若能均田,那自然最好。
    若能抢夺市场——比如黄河河道问题,通过鲁西女性的纺织业,减轻了黄河河道征地问题的矛盾,而鲁西女性的纺织业,又是以逼死了几十万达卡、孟加拉、苏拉特、孟买、曼彻斯特的纺织业者为基础的,他们占据的,是原本曼彻斯特和印度棉布的西非三角贸易中的纺织品份额——那就使劲抢夺市场。
    若能移民——比如扶桑、南大洋的以贵金属“隐蔽的苦力奴隶制”为基础的移民,实学派也不反对,反而着力推动,因为他们知道大顺现在无法容纳那么多的非农业人口、无法提供那么多的非农业岗位,从刘玉鼓吹的“唯生产力”论来看,移民去扶桑垦荒,也是一种发展生产力、释放每个人的劳动潜力、使得大顺的农业人口可以达到自己的劳动极限——那就使劲移民。
    若需要战争、若需要扩张、若需要契约奴制度,这些人通通来者不拒。
    都是手段。
    其目的,就是扩大工商业的规模。
    扩大工商业的规模,就意味着让更多的农业人口,成为非农业人口;让更多的唯生产力论调上“无效劳动”,成为能提高全人类总生产力的“有效劳动”。
    最简单的来讲,鲁西地区,三个家庭种三十亩地,和一个家庭种三十亩地,其人类的总生产是一样的。
    而现在,一个家庭种三十亩地,而另外两个家庭跑到扶桑再种六十亩地,显然提高了此时全人类的总生产力。
    原本,三个家庭种三十亩地,只能养活三个非农业人口,毕竟自己要吃。
    而现在,每个家庭种三十亩地,便可以养活十五个非农业人口,这不是个简单的乘法关系。
    同时,每个家庭种三十亩地,更多的粮食交换,也即意味着每个家庭的消费能力提升,创造了更大的市场,卖出去更多的商品,也即可以让更多的非农业人口有事情做。
    就此时来讲,实学派支持均田,也是大致一样的思路。
    无非,实学派纵着分,又分出来保守派、激进派;横着分,又分出来国家派、民族派。
    纵着分。
    保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