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二三五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五)

第二三五章 黄河问题的最后一步(五)(3/4)

件事本质上,就是一种隐蔽的苦力奴隶制。
    这和所谓民族性的关系不大,纯粹就是这边的农业技术和高炉铁技术点的太早,小冰期结束加北美作物东来,人口爆炸、华北生态崩溃、人均土地急剧减少之下的物质条件导致的。
    如韩丁描写的旧时代的苦难乡村,因为一棵树的树叶,一群人互相杀戮就为了抢夺一把树叶。一切魔幻的宛如地狱的场景,已然习以为常。
    大顺这边虽暂时还不至于如此,但底层的生活,也确实不如在这边做苦工、种土豆的日子过得好。
    维伦德里不是大顺人,也没有在中原生活过。他不可能理解大顺百姓的移民热情,也无法从物质层面理解这种他觉得有些不可思议的移民潮。
    毕竟,他出生在北美。
    物质决定意识,他自小就压根不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没有土地呢?难道不是只要肯劳作,就有的是土地吗?
    更不能理解,为什么会有人愿意为了区区3阿彭特的土地,就愿意迁徙至此。
    即便说,长大后,从理性上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但一些刻在骨子里的意识,让他理解一些东西,仍旧是很难的。
    在询问了一些关于这里的劳工在家乡时候的劳作和苦难后,维伦德里又问道:“那么,您说您的妻子,在家乡的时候,被集中起来生产棉布,以补贴家用。可是,在这里,我并没有看到种植棉花的。那么,您的妻子现在在做什么呢?”
    虽然,按照大顺的习俗,外人问自家老婆现在干嘛,是挺不礼貌的事。
    但鉴于吸了别人一支好烟,搓酒渣的雇工也就没有过于不爽,回道:“如今这边也在养羊、种亚麻。”
    “听说,从罗刹国那边弄来了一种梳亚麻的机器,之前在关东就有人用了。我那浑家如今正在工场里,学着怎么织亚麻和羊毛呢。”
    “听说,以前也没有棉花。既是会纺棉花,那么织亚麻、羊毛,料也不难。”
    “她织布,我做工。将来我耕田、她纺织。将来是有好日子的。”
    维伦德里点点头,对这件事越发的不太理解。
    法国是个重商主义色彩十分浓厚的国家。
    历史上英国更别提,什么所谓马尔嘎尼访华带来蒸汽机什么的,纯粹是压根不知道英国的政策,脑补出一个开明、无偿引领人类进步的民族勾画出来的。
    技术往外带,抓着是要杀头的。甚至之前连羊毛私自往外运,那也是第一次砍手、第二次直接挂十字架上风干的。
    美国的“工业革命之父”塞缪尔·斯来特,可是靠着脑子硬生生学会了技术,乔装打扮又找人伪造了农民的身份,这才把水力纺织技术带到北美的。包括后来美国一些地区的食物习惯,基本很少见羊肉,也和呢绒业重商主义政策有很大的历史关系。
    当然,此时整个欧洲的重商主义色彩都非常浓。
    重商主义色彩浓,也就意味着,殖民地存在的意义,是单纯的倾销地。
    然而,听这些人这么一说,似乎大顺在北美这边的政策,竟是要完全地鼓励工业发展,并没有设定诸多限制。
    至少,看起来,将来这里不但要酿酒,甚至还要搞纺织业。
    虽然这里种不了棉花。
    但是大顺朝廷却在这里开始鼓励养羊、鼓励种亚麻了。
    这也让维伦德里这个法国人,感到相当的不可思议。
    一个是,如果殖民地的产业能够自给自足,那么发展殖民地的意义是什么呢?
    另一个,便是他觉得,殖民地的自给自足,不是会促进殖民地的分离倾向吗?
    不过,如果不考虑这些,那么这显然是一件好事。
    从酒类的经验来看,如果大顺在这边也开始搞呢绒业、亚麻业,那么很快北美的纺织品,也会快速降价。
    和印第安人的毛皮人参贸易,第一是酒类,第二就是纺织品。
    在这个大顺的棉布开始畅销欧洲、在西非成就了哀伤之布恶名的时代,大顺纺织业的水平,那是绝对叫人信任的。
    即便现在看来,似乎这项产业才刚开始。但显然,有大西洋海岸的贸易先例,维伦德里确信,自己的公司,很快就不需要从法国本土购买毯子了。
    其实,他不能理解的原因,和大顺实学派评价英国说英国的政策是把原始积累作为目的而非手段的道理,是一致的。
    对大顺而言,北美市场现在连个鸡肋都算不上。
    而北美的移民政策,既然选择的是这种近世标准殖民术,其目的就是越过自然经济的兼并发展,一步到位直接搞资本主义制度。
    大顺希望的,是把内部的很多“过剩”人口,大量往北美迁徙。这本身就是大顺对北美的态度,泄压阀,而不是重商主义政策下的殖民地。
    虽然听起来有些反直觉。
    但实际上,在大顺的政策制定者那,认为“扶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