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崇祯大明:从煤山开始 > 第150章 训练有素

第150章 训练有素(1/2)

    郑森所在组的营地中,勤王士子正在互相帮衬着披甲。
    虽说棉甲的重量只有不到十斤,相比动不动二十多斤、三十多斤的锁子甲、铁札甲重量已减轻许多,甚至比布面甲都要轻,但是一个人要想完成披甲还是相当有难度,尤其是环臂甲,一个人根本就没办法完成披挂。
    “次尾兄,帮我束一下环臂甲。”
    徐应伟拿着一对环臂甲来到吴应箕面前求助。
    “好。”吴应箕当即拿起环臂甲帮徐应伟披挂。
    大明的棉甲跟建奴的棉甲不同,不光样式不同,还佩有环臂甲。
    吴应箕此时已经完全没有了最初的门弟之见,对于徐应伟这个姥东徐氏出身的寒门子弟已经毫无芥蒂。
    在吴应箕的协助下,徐应伟很快就完成披甲。
    吴应箕又拿起钵胃替徐应伟戴上,系紧革带。
    再定睛看,出现在眼前的就是个威风凛凛的大明勐卒!
    别看徐应伟是一个地道的浙江人,却有着接近六尺的魁梧身材,配上一身威武的棉甲以及带有红色缨枪的钵胃,真跟年画中走出的门神。
    徐应伟又抓起长矛,笑问吴应箕:“次尾兄,够威风否?”
    “威风!”吴应箕由衷的朝徐应伟竖起大拇指,“有贞兄你真不像个南方人。”
    徐应伟嘿嘿一笑说:“次尾兄,他日北伐战场上遇到建奴,你只管安心放铳,因为我就站在你身后,只要我在,任何敌人都别想靠近你!”
    “好好。”吴应箕笑道,“我的小命就交给你了。”
    一边说,吴应箕一边抓起搁在自己脚边的鲁密铳。
    “好说,咱们俩谁跟谁。”徐应伟勾住吴应箕脖子。
    说话间,同组的其他士子也都完成披挂,纷纷聚拢过来。
    郑森的这个组共102人,33人为火枪手,63人为长矛手,还有5个号鼓手,最后再加上郑森这个士子长。
    这个人员配置,跟边军还是有明显的区别。
    大明边军的火枪手占三成,长矛手占五成,加两成刀牌手。
    作战之时刀牌手冲在最前,出现减员之时就由长矛手递补,始终维持盾墙完整,而如果配备了车营,则是由车营负责保证火枪手安全。
    但是勤王士子既没有车营,也没有刀牌手。
    冒襄便问郑森道:“大木兄,我们怎么没刀牌手?”
    郑森道:“圣上说,到了徐州之后会有车营协同我们士子营。”
    “车营?”吴应箕眼睛一亮,问道,“车营有没有红夷大炮?”
    “那还用得着说吗,肯定有。”郑森笃定的说道,“而且数量不少。”
    停顿了下,郑森一正脸色厉声喝道:“号手,吹集结号,全体集合!”
    两个号手便立刻吹响了喇叭,啊哦啊哦的天鹅音便响彻营地,刚刚还在说笑闲聊的士子赶紧上前列队。
    不到片刻,士子便列队完成。
    前后六排,前三排为火枪手,每排11人,间隔约三尺,后三排为长矛手,间隔约为一尺五寸,互相之间侧身紧挨一起,3排总共63支长度为一丈四尺【448米】的长矛直指天空,就像是一片密集的长矛森林。
    看着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
    郑森这个士子长居于左前方。
    郑森身后是两个号手,两个号手身后是三个鼓手,六个人分三排呈塔形,这也是为了让号鼓手尽可能的靠近郑森。
    因为战场上的干扰太大。
    距离远了就看不清队长号令。
    “鼓手,前进鼓!”郑森再次喝道。
    三个鼓手当即敲响挂在胸前的战鼓。
    伴随着“冬冬冬”的鼓点声,方阵开始踏步前行。
    走队列这种事情,勤王士子练了近俩月,已经是极为熟练。
    冬冬冬的鼓点中,一个个的士子方阵从各自的营地中走出,最终在大营外的空地上汇聚成了六千人的大方阵。
    这个视觉冲击就极其的强烈。
    整个大方阵由共计六十四个小方阵组成。
    六十四个小方阵又分成了前后四排,每排各十六个小方阵。
    郑森所在的士子方阵走在第一排的中间,便成了标兵方阵,郑森便立刻带着两个号手以及三个鼓手快走几步,走在整个方阵的前方。
    走在队列中的徐应伟从郑森身上收回目光,一边踏步前行,一边回顾身后,只见左右身后都是身披棉甲、头顶缨盔、手持长矛的士子,整个视野中除了长矛还是长矛,几千支长矛直刺长空,真成了长矛森林。
    看着这片彷佛无际无边的长矛森林,徐应伟胸中陡然涌起一股无尽的豪迈,如此雄兵天下何处不可去得?何等敌人不可以战胜?壮哉!
    走了几十步之后,郑森突然高喊道:“鼓手,擂战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