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八零七章 上国心态 五

第八零七章 上国心态 五(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官大宰的下属官员,掌管山川林泽,官名代指,值的就是林业、林业附属的狩猎、采集、药材等行业。
    这番其学派对闲民的“正名”,既是因为学派一贯的思路;也是因为江苏改革的社会现实。
    当初李塨琢磨着均田策略的时候,就考虑过。土地其实是不够用的,多出来的人干啥?
    那李塨是大顺开国之初的人,那时候百废待兴,商品经济也远没有经过二十多年折腾后的江苏这么发达。
    他不是没想过,不能授田的多余人口,便考虑“转业”,为士、为商、为工等。
    但那时候,他认为,或者说不只是他认为,而是所有人都必然认为,士、商、工,能容纳多少人?
    根本不可能嘛。
    也正是因为这个解决不了的死结,使得李塨最后搞出来一个可能他自己都觉得有些扯淡的均田方案,也就是好田五十亩、劣田百五十亩,待劣田变好田再均分五十亩……
    实际上,其实这个问题,就算此时的江苏,也压根没有解决。
    单单扬淮等地的大约一百五十万人,也压根不是全都成为“无产”的闲民。
    而是绝大多数,不是被扔去了东北,就是扔去了南洋,外加大约四万平方里的盐荡区,以及靠着大量的基础建设维系着这些“闲民”有事做。
    改革可不是只涉及到扬淮地区,江苏几府,都有不同的问题。
    数量可绝对不止一百五十万人,实则更多。只不过因为扬淮地区的改革过于激进,漕运业和盐业,两大支柱产业都被刘钰废掉,而且是在数年之内完成的,问题之大可想而知。
    其余府县的问题,只是相对而言,没那么激烈而已。
    此时世界就是这么个现实,百年前荷兰一小片地方想吃饱,就直接引爆了欧洲为争夺市场的几场战争,英法西轮番下场。
    江苏这么多的人口,要是超半数都是“闲民”,而且暂时有活干饿不死,闲民没变成起义军,那估计得吃下半个世界。
    刘钰非要联法打印也是因为这个——社会变革,必要死人。要么孟加拉大饥荒,死掉一千五百万人,瓦解掉原本的棉纺织业经济,让大顺的闲民有事做而不是选择起义;要么大顺自己死人,内战爆发,农民起义,死个七八千万人。
    不是死别人,就是死自己。
    反正现在已经这样了,运河一废,别的地方不提,别的行业不提,单单扬州府的五六万运盐工,和其家属大约二三十万人……反正现在是消失了,不存在这个群体了。
    未必是被杀了,而是对一个脆弱的家庭而言,忽然转换职业、离开故土,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苦痛。
    对朝廷而言,这是“代价”。
    对江苏的激进改革,皇帝能够支持的另一个原因,就是当初废运河时候讨论过的“黄河”问题。
    治河,必废漕。
    这是共识。
    那么,废漕,就能治河吗?
    显然,不能,黄河也是此时的大顺配治的?黄河向往哪跑就往哪跑,最多也就是修修补补。
    那么,废漕的另一个潜台词是什么?
    废漕的另一个潜台词,就是黄河治不了的,夺淮入海近千年,已经淤积的过高了。
    决口北上,那只是个时间问题,如同西洋故事里的达摩克利斯之剑,随时可能掉下来。
    以这个现实为前提,皇帝就必须考虑,如果不废漕运,一旦黄河决口,漕运堵塞崩溃,会出现什么情况?
    漕运断绝。
    中央政府失去粮食和江南的白银。
    百万漕工无业,起义。
    加上大水灾造成的百姓生存,北方起义大爆发。
    经济中心和政治中心分割,中央集权崩溃,地方势力崛起。
    大顺要完。
    所以,废漕运,走海运的一个潜台词,就是默认黄河肯定会决口,然后保证江南这个经济中心和京城那个政治中心的联系。
    问题一多、堆在一起就不好解决了,就成了明末困局怎么走都是死了。
    是以,先解决漕工问题。
    然后,等着黄河决口,依靠江南的财力和粮食,完成镇压。
    百万漕工,加山东、河南的几千万百姓,这就是皇帝内心已经预想过的“漕运改革的代价”。
    从皇帝统治的角度看废漕运,阴暗的角度,就三个字:
    【分批杀】
    先废漕运,杀一批最有反抗精神,和天生自带组织力的漕工。
    再等着头顶悬着的那口剑落下,杀灾民。
    杀剩下的,把青壮募兵,剩下的或者饿死,或者屠戮,或者扔到东北南洋。
    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