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七八七章 工业革命 四

第七八七章 工业革命 四(3/3)

,枪决或者流放带头反抗的英雄人物,参与者做契约奴由资本购买送往南洋东北。更不可能和稀泥让小农垦荒。
    对东北就是要全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面经济附庸,提升大豆产量、控制豆饼价格,让大资本用营养丰富的豆饼肥田——此时全国90的百姓而言豆饼还是一种美味的营养品——从而确保圈地种棉的利润,引导资本圈地、改良棉种。
    让资本购买机器、资本下乡,垄断集团控制棉纱,搞包买制,实现江苏农村的手工织布机换代,实现资本对农村纺织业的全面控制和剥削。
    彻底毁灭千年繁华的扬州城,制造混乱,迫使资本南迁过江,投入到纺织业、基础建设运河投资、东北圈地、南洋种植园等。
    全面清查土地,提高亩税税率,降低粮价,迫使商业资本无法选择“买地收租”的模式——要么投资到别的行业,要么买地种桑种棉搞经营。
    暴力镇压“谷贱伤农”的儒生请愿集会,继续对南洋米、辽东麦实行压仓抵税政策,鼓励进口,继续压低江苏省粮价,逼迫“苏常熟、天下足”的地方进行农业转型。
    地主倒是也考虑过,那我不收实物租,我收货币租不就得了?
    然而,他们的考虑,使得《多收了三五斗》的魔幻故事,提前上演。
    【为什么要粜出去呢,你这死鬼!我一定要留在家里,给老婆吃,给儿子吃。我不缴租,宁可跑去吃官司,让他们关起来!】
    【缴租立刻借新债。借了四分钱五分钱的债去缴租……】
    【田真个种不得了!】
    【退了租逃荒去吧。我看逃荒的倒是满写意的。】
    【逃荒去,债也赖了,会钱也不用解了,好打算,我们一块儿去!】
    【谁出来当头脑?他们逃荒的有几个头脑,男男女女,老老小小,都听头脑的话。】
    【我看,到上海去做工也不坏。我们村里的小王,不是么?在上海什么厂里做工,听说一个月工钱有十五块。十五块,照今天的价钱,就是三担米呢!】
    区别在于后面那一段:【你翻什么隔年旧历本!上海……好多的厂关了门,小王在那里做叫花子了,你还不知道?】
    【路路断绝。一时大家沉默了。】
    不过,此时,上海的好多厂、南洋的种植园、苏北的棉花田,并没有关门。
    路路没有断绝,大家也不必沉默。
    佃户们,退了租,逃荒去做工吧。
    士绅们,把土地经营起来,种经济作物来缴纳无法逃避的土地税吧,不收漕米,不收实物税,只收白银纸币,不交税的通通革除功名,欠税是不行的。
    自耕农,让女人从包买商那里领取织布机和棉纱,赚取那点劳动报酬吧。
    至于结局,倒是类似的:
    【“谷贱伤农”的古语成为都市间报上的时行标题。】
    【地主感觉收租棘手,便集会,发通电,大意说:收成特丰,粮食过剩,粮价低落,农民不堪其苦,应请共筹救济的方案。】
    【工业界是不声不响。米价低落,工人的“米贴”之类可以免除,在他们是有利的。】
    【社会科学家在各种杂志上发表论文,从统计,从学理,提出粮食过剩之说简直是笑话。】
    【这些都是都市里的事情,在“乡亲”是一点也不知道……他们有的溜之大吉,悄悄地爬上开往上海的四等车……】
    大顺还没有四等车,但却有四通八达的水道。一船又一船的江苏佃户,开始学会了时间概念:几点起床、几点上工、几点吃饭、几点下工。
    以及什么叫几点钟。
    还有就是关外东北的口音,渐渐出现了淮音、吴语、扬州话。
    比如此时正在黄龙府三江口县酒肆里争论南通二尺八大布,到底有没有麻线的这群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