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七七二章 争功 一

第七七二章 争功 一(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世机会多折腾一些,免得留给子孙继承人一些积重难返的问题。
    倒也不是说谁不改革谁下台。
    而是林敏自己心里清楚,自己被推到了江苏,做了一方节度使。成绩是显而易见的,摆明了跟在刘钰后面,将来也是有自己一份功劳的。
    那么,节度使再往上,是有机会进决策圈的。
    做官嘛,谁不想爬到高处?
    先是说,刘钰改革的这些东西,功劳是刘钰的。
    那么,自己怎么能够体现出能力,让皇帝继续青睐?
    再是说,如果自己爬到了决策圈里,想要混到平章军国事的层次,又能否在国内推动一些不那么激进的、不是只适用于江苏这个特殊情况的、可以在全国推行的、并且在江苏实践中有基本解决方案的改革?
    他不认同刘钰的很多改革手段,也不认为在江苏的这些改革能够推向全国。
    但是,这不代表他这个改革派不想在传统王朝的框架内,进行刘钰说的修修补补的改革。
    江苏式的激进改革,在林敏看来,以及加上皇帝暗戳戳的承诺,也就到此为止了。
    那不这么激进的、奇葩的、不符合传统的改革,难道就在别的地方一点不做吗?
    这里面,终究还是因为他这个“改革派”的身份。
    虽然他早就说过,也很清醒地表示过,自己这个改革派和刘钰的改革方向,压根不是一路的。
    但被皇帝推到这,这个标签已经摘不下去了。
    如果要墨守成规,那皇帝日后干嘛要用自己这个贴着改革派标签的人?
    啥也不动、啥也不折腾的人、能维系的人,多了去了,自己泯然众人。
    幕僚给他选了一个方向,说或许可以积累一些经验,解决一下生员问题。
    这算是个好方向,也或者说不是个好方向。
    说好,是因为全天下的许多大儒,对这个问题都相当的头疼,觉得应该改。
    虽然他们本身也是利益的得益者,但也不否认生员问题已经很严重,
    大顺刚开国那会儿,急缺人才,那倒好说。
    伴随着局势稳定下来,问题越来越麻烦。
    全国六十七万生员,三年一次乡试,全国也就录取了三五千人?能到进士的更少。
    当官的,除非是犯了事,一般来说,活得肯定比老百姓岁数大。
    哪有那么多的官缺啊。
    制度就是这么个制度。
    考举人本就难考,考上了还不一定能熬到做官,然后下面还有一堆秀才。
    反正考试也没有年龄限制,家里有钱,一年一年又一年。
    生员是读书人,有自己的圈子,有自己的利益,还有朝廷的一些优待。
    地方上乱的一批。
    有混黑社会的,有搞地方政治利益团体的,殴打县令、罢考罢学之类的事,层出不穷。
    很多人都看出问题来了,也都希望进行改革,即便很多人本身就是既得利益者,但他们还是站在国家、社稷、天下的角度,认为要改。
    道义上的支持,肯定是没问题的。
    但说是不好的方向,则是改不好,容易出大事。
    宋朝不是出过跑到西夏那边干出一番大事的落榜生吗?
    而且,搞这种改革,肯定要牵扯到土地、优免、税收、考试录取、学校制度等等一系列问题。
    肯定得罪人,而且得罪很多人,甚至可能搞出来大事,在朝堂上被人拉下来。
    好处、坏处都有。
    这也算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了。
    属于是明朝开国之初的理想化的乡村自治、乡贤教化的政治设想,伴随着白银涌入、工商业发展、人口暴增之后的不相容。
    在理想化的乡村自治、乡贤教化、遏制工商的设想下,对生员进行一定程度的优免,等于是给他们工资,让他们在基层干活。
    只是,时代在发展,这一套东西现在肯定是玩不转了。
    那么,就不得不设计一套新的东西,来适应时代的发展。
    显然,刘钰这种在传统士大夫看来,极端激进式的改革,在一省或许还行,但推广到全国肯定要炸。
    那么,林敏就要考虑,自己是否有能力,根据江苏改革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为大顺设计一套传统的、但又是崭新的、不以明体制为基石的制度?
    如果不能做整个的制度设计,或者不敢折腾这么大。
    那么,有没有办法,只稍微解决一下生员问题?
    明末的那些著名的思想家,都很善于发现问题。但发现问题之后,给出的解决方案,只能说一言难尽。
    顾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