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七九章 决胜千里之外 六

第六七九章 决胜千里之外 六(3/3)

改革算是软件更新,为硬件更新做准备——这正是大顺的奇葩之处,先软后硬,很难做到先硬后软。
    这两招一下,淮南盐区即便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不废,但大量的草场、林区,存在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都可以开垦。
    其二,小农区,和资本投入的大规模土地垦荒区,二者并不重合,互不影响。
    很多荒滩,只能大规模的资本投入,才有利可图。
    小农搞,三年就得撂荒跑路。
    比如这些滩涂盐碱地,是可以种棉花的。但,不是小农的种法。
    种一亩地的棉花,需要一亩地的草、一亩地的轮耕田、一亩地的养地田。
    比如,甲地种棉花,乙地要种草,用乙地的草,覆盖甲地,防止太阳曝晒水分蒸腾出现盐碱现象。
    丙地则种苜蓿、蚕豆、金花菜等,不要空着,防止土地反盐。
    而丁地,则预备第二年要覆盖棉田的草。
    这是淮北地区的老经验,但显然这不是小农玩得转的。
    要小农种,最多三年,土地盐碱化、失去肥力,种啥也不会长的。
    资本投入则不同了,人力又便宜,地也便宜都是荒滩,而苏南即将迎来一波对外出口的新高峰,正是急需棉花的时候,如何能不赚钱?
    其三,还是蒸汽机的使用。
    水利设施,也需要动力提水。
    大规模的农田,才让拥有者有改良的动力,也有改良的资本。
    哪怕是挖水渠呢,一户户小农是不可能挖水渠的。要么归集体所有,要么归资本所有。
    伴随着苏北盐业和运河产业的瓦解,大量的失业人口,都可以提供廉价的劳动力。
    要是不想去南洋的种植园,那就留在苏北摘棉花呗,或者去松江府当包身工去工厂干到死。
    故而刘钰对这一次盐业改革的想法,就和别人大为不同。
    比如朝中整天头疼的“川盐侵楚”问题,别人老想着怎么杜绝,刘钰的思路则是直接把楚划给川,在扬州收盐税,和在某种意义上另一个时空的大顺革命老区夔州收盐税,有何区别?
    让楚地归川盐,那不就没有“侵”这个字了吗?类似于不给钱就不算卖的思路,这不问题就解决了吗?
    原本不得不把两湖划给两淮,是因为运河和盐业之重,关系到大顺的财政。
    现在运河被海运取代、紧急财政被对外贸易取代,这还非得把湘楚归两淮,这不就是标准的刻舟求剑思维?
    让淮南烧木柴煮出来的盐,逆流而上到武汉;去和用天然气煮的盐、顺留而下的川盐去争。哪来的自信呢?
    这种自信的先决物质基础,是一种冒着黑烟、逆流顶风也能运货的船。但显然,现在并没有这玩意儿。
    只要没有冒着黑烟能逆流而上的这玩意儿,便不收盐税都争不过,这是明摆着的事。
    大顺对准噶尔战争的结束和对俄勘定边界的完成,陕资入川就已是必然了。江南顶不过徽商,难道在陕西投资种树?不去四川去哪?这时候要推一把,而不是往回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