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五八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 八

第六五八章 王朝的最后一次成功改革 八(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
    皇帝试着理解了一下刘钰的逻辑,对刘钰的想法,只能说既不全赞同,也不全反对。
    南洋米、印度米,确实不少。
    而若得南洋、印度、波斯、阿非利卡等地的市场,百万人事工商为业,也未尝不可。
    更多的,可能容纳不了。
    但皇帝想问的,本就是距离苏南很近很近的黄河以南的苏北,只隔着一个南通州。
    更远的地方,既没有这等均田的机会,也不可能自己跑几千里来苏南从业工商。
    听起来好像确实没问题,但皇帝总觉得好像哪里不太对。
    不过刘钰这么说,也证明两个人都是揣着明白装糊涂。
    皇帝不说他说的是苏北,刘钰也不说他知道皇帝说的是苏北,但句句都和苏南工商业联系在一起,这就是秃头上的虱子了——如果皇帝说的是陕西,那真是八竿子打不着。
    “那么,爱卿觉得,若行青苗贷之法,朝廷会赔钱吗?”
    这一点,刘钰坚定地摇了摇头。
    “陛下,若有一地,先均田,后行青苗法,哪怕青苗贷年年赔钱,其实也是赚的。”
    “陛下当知,若用纸钞,可以多发!”
    “只要百姓借助青苗贷,都认纸钞,其实每年多发的纸钞,也足够赚回来了。看似青苗法赔钱,但印点钱就印回来了。”
    这个想法更让皇帝错愕,蒙元前明的纸钞宝钞,已经爆过雷了,现在刘钰居然敢这么想?
    可在这种事上,皇帝又信任刘钰。
    “哦?爱卿就不怕纸钞如前朝宝钞?”
    刘钰笑道:“陛下勿忧。若某地均田,而又不限买卖……臣斗胆试为陛下言之:一户小农,若有耕牛,所能耕者,当有百亩。即便某地均田,一户小农能均百亩吗?”
    皇帝淡淡一笑,知道这是个根本不用回答的问题。
    大顺有多少地、有多少人,他心里多少还是有数的。
    百亩?差远了。
    刘钰又道:“那么,若为小农,地不足百亩,陛下亦知天朝百姓对土地之热爱,岂能不存钱以为置地?”
    “存钱置地,钱便不可乱用。”
    “他们的钱从哪里来?从卖粮食上来。”
    “朝廷发的纸钞,可以换成他们的粮食。只要他们还想存钱买地,那么他们就会不断卖东西、卖更多的东西,来换钱;反过来说,钱,就能买到粮食、买到东西。”
    “便超发纸钞,这些渴望买地的百姓,也会如同一个水池,把这些钱钞蓄入水池当中。”
    “此为其一。”
    “其二,若行青苗法,百姓若缺钱,必来借青苗贷。所以,若最终破产,收回他们土地的,依旧是朝廷。”
    “百姓想买地,兼并的地又在朝廷手里。而这些地,又可以用纸钞来买。”
    “朝廷公开拍卖这些土地给百姓,百姓再把纸钞花出来给朝廷。朝廷取走一部分印花税,回收的钱又继续流入青苗贷。”
    “而买土地、纳税,都可以用纸钞,百姓更加认可纸钞——如果纸钞连地都能买,那么还有什么买不到呢?”
    “如此,以均田百姓意图购地的心态,使得他们做纸钞的蓄水池;又靠青苗贷垄断土地买卖,回收印花税的同时,又让百姓知晓纸钞能买地,更加信赖纸钞。”
    “加上超发的数量不多,就算青苗贷赔了,超发一点也就回来了,怎么能赔钱呢?”
    “朝廷想要让百姓认纸钞,一个就是朝廷要先认,如前朝一般,朝廷自己收税都不认,又怎么可能让百姓认呢?”
    “再一个,便是让百姓确定,纸钞能买到东西。而且,最好是朝廷手里的东西。朝廷手里啥也没有,百姓能认吗?配上青苗贷,朝廷手里会有土地、盐、税收、贷款,百姓又为什么不认呢?”
    “关键还是青苗贷控制了土地流向朝廷手里,只要百姓确定能买地,那么,他们就需要纸钞。”
    “他们要纸钞,就要卖粮食——然而实际上,让百姓相信纸钞能用的,正是百姓自己。是他们卖粮食存纸钞准备买地的行为,使得纸钞成为了钞而不是纸。”
    “所以,青苗贷一定要配合均田,再配合用地做抵押,最终配以纸钞。”
    皇帝倒是没想到均田、纸钞、青苗法、一条鞭税改这些东西都是有联系的。但仔细想了想刘钰的话,觉得又好像确实是那么回事。
    纸钞是可以超发的,只要有手段,就能一边超发,一边让纸钞稳定。
    刘钰所说的青苗贷,显然不只是纸钞,还包括“盐”、“种子”、“农具”、“渡荒粮”,或者说,让百姓确认纸钞能买到这些东西。最后就是青苗贷要债时候的土地了。
    如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