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六四零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 中

第六四零章 南洋印度贸易区 中(3/4)


    新学出身的人,也只能在南洋做官为吏,或者去公司谋事做,绝对不会新开诸科,不会占原有官缺。
    但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既然万丹这边的尝试取得了成功,那么便可在大顺接盘的荷兰统治的西爪哇地区进行推广。
    以土地税,代替强迫种植制。
    以货币税,代替实物租。
    以一条鞭税率,取消劳役,募役钱算在亩税中。
    应该说,万丹模式,就是宋朝王安石改革开始的、到明中期一条鞭法、再到大顺立国之后的诸多改革的完全体模式。
    没有士绅掣肘。
    没有本地官僚士绅,导致作为外来者可以使用开国时候的极端暴力手段。
    足够的非本地人和非土地拥有者出身的“边缘化”的读书人。
    良好的海运条件和市场使得租税货币化。
    大顺自身极佳的手工业基础,使得直接瓦解了这里小农的家庭副业。
    土地足够肥沃、气候足够好、人均土地数量足够多。
    极端迅速地推行政策,同时货币税收取纸币。
    等等因素,都使得这里成为了大顺、大明甚至大宋想做但没做到的、完全体的小农经济示范改革区。
    这种改革的隐含前提,自然是土地是归国家的,不是归村社的、贵族的,否则为啥向政府纳税呢?
    而这个前提,实质上也就是一夜之间以暴力手段瓦解了万丹地区的旧土地制度,也为大顺这边出租土地建种植园等,打下了基础。
    这个一夜之间,实则是荷兰人之前打下的基础。
    荷兰人的商业活动,使得这里的村社土地经济已经到了瓦解的边缘。
    只是荷兰人非要反动地走强迫种植制、而大顺则以本国的统治惯性往前推了一下。
    而这,又是必然的。
    因为大顺不可能把南洋,给某家公司,所以南洋是朝廷的。
    朝廷的统治手段,就不可能出强迫种植制,朝廷根本不习惯这种方式,而更习惯分田之后收土地税。这是统治术惯性。
    荷兰人在这里的人口不足,不可能搞这种垂直的直接统治,只能间接统治。
    大顺在这里的人口相当充足,多余的边缘化的识字人口也被刘钰提前十几年搞得非常充足,完全可以直接统治。
    殊途同归地讲,大顺在万丹的改革,既是理想化的北方儒学的均田派的设想。
    也是历史上英国在七十年后试图在爪哇推行、但最终被董事会否决的爪哇改革的提前版。
    最大的区别,就是英国构想的改革中,本地村社村长,作为政府的代言人。
    而大顺,则是由大量不能科举的新学学生,作为政府的代言人,直接取消了本地村社村长存在的意义。
    从指导思想上来看,二者都是以自由放任的经济原则来进行的。
    究其本质,终究还是大顺自己的手工业生产能力,是此时全世界唯一一个有资格用这种指导思想指导殖民地建设的。
    大顺有足够的信心,用北方的铁器、苏南的棉布、广东的杂货、江西的瓷器、江浙的丝绸,换取西爪哇的剩余产品,并且获得足够的利润。
    同时,大顺在国内,经历过普遍性的改稻为桑、改田种烟之类的情况,地方官因为担心粮食问题,多次上疏,力求朝廷重视。
    大顺经历过,所以明白,这里不需要管,农民自然会种植利润最高的产品,不但不会影响南洋的贸易品产出,反而会相对于强迫种植制增大产出。
    不管是大明还是大顺,都是一个最“优秀”的自由放任主义的模板——因为土地和放贷收益率高,所以从大明开始流入到中国的欧美加日本的大约9万吨白银,都流向了土地。
    完全符合自由放任的理论,看不见的手把钱都导向土地和金融放贷了嘛。
    土地绝对的自由买卖,配上白银每年内流,再配上三十税一的奇葩低税率,连国家干涉的平粜法均输法市易法都扔了,再来个激进的“外币作为本国国币”的白银税改革,简直绝配级别的自由放任主义模板。
    故而经历过地方官不断上疏要求注意严防“改稻为桑”、“改田种烟”等事情的大顺朝廷,虽然不懂这些经济学术语,但其实对西爪哇改革的前景非常清楚。
    如果咖啡靛草足够赚钱,这些人自然会种咖啡靛草。
    如果不赚钱,证明大顺在欧洲市场的开拓失败了。
    反正,如果赚钱的话,大顺自然一点也不缺能把这些东西换到手的手工业品。
    而且,对voc来说,南洋是公司的财产,尽可能榨取就行。
    对大顺来说,南洋是朝廷的,国朝那些做手工业的百姓也是朝廷的,当然希望南洋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