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五五二章 短暂当人 下

第五五二章 短暂当人 下(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已经高到全苏北苏南的人都编出来顺口溜,认为哪天要是堤坝垮了,扬州就看不见了。
    可治水,怕真不是那么简单。
    万一治不好,治成三易回河的惨剧,似乎反倒不如不治。皇帝担心,自己将来和赵宋那几位的名声并列,自己想的是汉武唐宗,要真是和那几位并列,只怕是真能从坟里气活过来的。
    廖寒辉的治水道理,听起来是可行的,秉持的也绝对是禹圣“堵不如疏”的原则。
    宋朝时候,李垂作《导河形胜书》,秉持的也是这样的原则——现在黄河之所以决口,主要是因为下游河道出海不畅,既然一条河道不畅,那干脆一口气给黄河挖个五六条河道出海,这样一方面能减轻故道的出海压力,一面还能做水利设施,顺便还可以当军事设施。
    道理好像是没问题的,而且也绝对和三易回河的事扯不上干系。
    因为这理论一看,就是为了不变道。否则的话,挖那么多入海口干啥?
    最终三易回河,还是因为黄河河道决口了,便准备顺便把黄河治了。
    三易回河,这和康不怠说的让刘钰“君子远庖厨”的黄淮计划其实有些类似。利用黄河决口的天灾,顺便改变黄河的走向,堵口子的时候人为干涉,走山东不走江苏。
    而廖寒辉的通淮计划,则更类似于李垂的《导河形胜书》。
    认为淮河的水都憋在洪泽湖,不如挖开入海口,让淮河通畅,这样上游中游就不至一发水灾就决口,顺便还能做水利设施灌溉。
    当年李垂的想法影响颇大,但最终束之高阁。
    总结原因,就俩字。
    没钱。
    折腾不起。
    大顺有钱吗?
    如果只看天朝内的赋税,大顺其实也没钱。
    十亿亩土地,一年加上盐税之类,才三千万两,实在是可怜。
    可大顺的税收潜力已经被挖掘的差不多了,朝廷一年收三千万两,下面的摊派力役之类加起来,不敢说多,但一二亿两肯定是有的。
    地主是不是中间商,这是阶级思维。
    就算刨除掉这种阶级思维,胥吏地方官这种纯粹治国术意义上的中间商,也吃干净了大顺的税收潜力。
    三千万两看着多,但实际上,若折算成实物税,算上白银涌入的通货膨胀,其实也就和元末明初朱元璋时代差不多。
    而且那时候还是军户制,大顺的良家子算是高级一点的军户,但朝廷手里捏着的二十万野战线列兵、一支亚洲第一的舰队,这也是巨大的支出。
    也就是这些年拓展了海外贸易,堪堪让皇帝手里有了几个子儿,这才能敢去想着折腾折腾。
    但皇帝此时的心境也是相当矛盾和复杂。
    嘴里念了两句诗,考虑千秋功过,谁人评说。
    这千秋功过,也要从两方面看。
    李淦自己说,自己不是鸵鸟。
    既然不是鸵鸟,廖寒辉把话说的这么明白了:现在不管,一切照旧,指不定哪天就“高邮扬州不见面”了。
    以前可以说,哎呀我不知道。
    现在说明白了,再说不知道,那就是鸵鸟了。
    当鸵鸟,将来出了事,后人怎么评说?
    往前说,大顺之前确实没能力。修养生息、犁庭扫穴、移民辽东、稳定局势,一直到李淦去打罗刹人开始,才证明这些年的休养生息缓过来了。
    往后说,历朝历代,最有能力干一番大事的时间段,也就是立国百年左右的时候。
    之前的一切还没有完全朽烂、之后的各种矛盾还没有彻底迸发,过了百年之后,大顺会不会乱那都难说。
    本身李淦又是一个极端自负的人,觉得自己老牛批了,绝对比儿子牛批,自己要是干不成的事,儿子将来也肯定干不成。
    自己最好学学唐太宗征高句丽,把那些可能的危机祸乱在儿子上位之前都解决了,不能指望自己的儿子也有李治那样的水平。
    那么,现在不能装鸵鸟了,如果还不治理淮河,将来有一天轰的一声,洪泽湖垮了,黄淮彻底毁了,后人该怎么评说他?
    这是一点。
    再一个,就是即便要做,事情能不能做好?
    花一堆钱,也把淮河修了,也五分入海五分入江了。
    结果修完之后,一场大雨,比没修之前还惨……
    日后后人会怎么评价他?
    届时把他和赵宋那几位并列,李淦内心着实是不甘心。
    甚至再狠一点。
    拿着下扬州、修河渠、改官制、办新学、四方征战这些事。
    影射他也就是个运气好点,赶上了火器时代、海上贸易时代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