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第二八五章 黄淮患

第二八五章 黄淮患(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    …………
    运粮船抵达刘公岛后,军舰就不再护航了。
    陈青海将谭甄的口信传给了刘钰,又将谭甄似乎“无意”的临行前的那番话复述一遍。
    只听陈青海转述了那个“范丹和孔子”的故事后,刘钰知道,这淮北的事,可能积压太久了,从宋朝之后一直积压到了现在,已经形成了一种特色文化了。
    元末淮上出过大事,明末这里也不安稳,造反常态化的结果,就是塑造出了这么一个“名正言顺”吃大户求生的正当理由。
    倒是那些白莲教之类的宗教战斗力不太行,朝廷也抓的很紧,这一次禁绝天主教,对内部的罗教、白莲等也是严查了一番。
    起义想要有战斗力,得有当过兵的参加。而废漕改海,裁撤旧军,每一步都会加剧这种起义的战斗力。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海运、军改、废漕、海外贸易、松江口岸化……这些和黄河看似八竿子打不着关系,实则每一项都关系巨大。
    这个事对于刘钰想做的事,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很值得仔细考虑。
    谭甄的意思是节度使入京奏事的时候,谭甄作为江苏节度使,名正言顺地提出来漕运、河防的问题,这是分内之事。
    可后来又和陈青海无意的说了关于淮北隐藏的危机的事,肯定是有深意的,是不是需要自己配合一番?
    这该怎么配合?
    找到了康不怠,将谭甄的担忧一说,又提到了淮上的危机,康不怠笑道:“这位江苏节度使谭大人倒是好眼光。”
    “公子请看,这天下之大,无非也就分为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共八处。取天下之中,本朝起家于西北,成事于中原。本朝的危机,还真就如这位谭大人所言,唯有淮上是最为危险的。”
    “中原平坦,凡起事者,未有于中原而成事的。皆起于八方,待势力成而霸中原,成大事。”
    “西北,西域平定,河套收复,均可移民,垦殖蒙古。公子借刀杀人,留准部与黄教,隔绝苏菲派与哈乃斐派,西北无忧。”
    “东南富庶,自不必提。”
    “东北,地广人稀,异族已灭,蒙古臣服,棱堡驿站,罗刹挤压,亦无危险。”
    “西南,各族杂居,难成大事。改土归流,皆为小乱,汉人与小族难以站在一起。”
    “南方,土客之争,自明就有。只是朝廷开放海禁,出海谋生者多矣,公子一心经略南洋,若南洋定,此地亦无大患。”
    “故而,若真有天下震动的大乱,本朝若乱,必起于淮上。”
    “不过,只看淮上,倒也没什么。毕竟,淮上乱,也是最容易平息的。”
    “只是淮上一乱,朝廷调动镇压,别处压制不足,是故淮上乱,最可能为天下乱之首;但最终让天下崩坏的,却又最不可能是淮上。”
    康不怠对千年历史中的起义,比刘钰研究的透彻,尤其是苏鲁皖豫地区的情况,更是以史为鉴。
    “淮上若乱,南下是江南。江南富庶,必不跟从,此其一也。”
    “淮上自宋之后,黄河改道,水网纵横,又被运河、黄河分割为小块。京畿地区有重兵,北上不能,南下不能。但是,朝廷想要深入平定,只怕也难。多半要沿河布防,借助运河、黄河等诸多水道,就能将淮上之乱困于淮上。”
    “闪转腾挪的空间太小,淮上起事,必为王先驱。”
    “然而,困于淮上,则运河截断,南北分隔。”
    “南北分隔,朝廷欲要控制南方,海军则为朝廷第一要务,海运之事则可成。尤其是这一次海运如此顺利的前提下,更让朝廷少了对海运的担忧。”
    “我看,这谭大人的担忧,其实反倒是好事。”
    康不怠这番话,已经说的足以掉脑袋了。
    也就是在刘钰面前,显然说的是昭然若揭了。
    对这种可怕的想法,刘钰也不是太在意。
    当初在皇帝面前,他心里也有那么一瞬间,生出来“盼着”黄河大灾,改道北上,天灾断绝漕运,让朝廷别无选择,只能改海运、治黄淮的可怕想法。
    他和康不怠的想法也差不多,无非一个在等天灾,一个在等人乱。
    对朝廷的判断,都觉得得像推磨赶驴一样,抽朝廷一鞭子,朝廷往前挪一步。
    只是康不怠看重的,还是海军的地位。
    认为淮上要是出了事,海军就成为朝廷控制南方的重要力量和总要同道,到时候一手组建海军的刘钰,也必安稳,才能说话更有分量。
    康不怠也没觉得自己说的太过分,淮上可能的灾祸,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又不是他引发的。
    他觉得,这只是就事论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