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新顺1730 > 终章 九三年(十二)

终章 九三年(十二)(3/4)

投机避险要素。大顺的民间资本流向土地,并不会带来生产力的巨大提升。因为在18世纪,大顺的小农经济,尤其是华北进行了两年三熟的农业革命后,亩产已达18世纪的世界巅峰,很难往上升了。
    故而说,在这种状况下,需要一支强有力的有形之手,控制资本从工商业往土地上逆流——这,几乎是后来东亚必走的路,包括说宝岛的土改,分到地的佃农把土地卖还给地主,那也是要判刑蹲监狱的。
    而且,还要有极为强大的、在这个时代要吓死世界上所有国家的组织力和控制力,愣生生压住转型的剧痛、小农经济瓦解的痛苦。
    显然,大顺压根做不到。
    要么,就只能选择对外扩张,走先发后发的模式。先发地区通过对外扩张,获得原材料和市场,通过老马说的商业霸权带动工业发展的模式。
    而绝不是很多人想的,什么这个萌芽、那个萌芽的。把社会的发展只是经济发展的自然结果,并把经济看作是社会发展过程中唯一起作用的因素,否认政治、思想、理论等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简单地用经济因素的自动作用解释复杂的社会现象和历史发展进程。认为只要萌芽了,经济因素自动作用,就一切都好了。
    不是这样的。
    说句难听点的,单单刘玉的一小点改革,从贸易中心转移、到盐业改革圈地种棉、再到废漕运,这点相对于大顺而言根本不算伤筋动骨的改革——如果真到那种伤筋动骨到洪天王李闯王遍地的地步,也压根改不成——仅仅这个还远不到伤筋动骨的改革,就死了多少人?镇压了多少起义?布置了多少后手?
    商业霸权,说到底还是造舰、刺刀、战列舰、大炮取得的。
    而大顺在印度的统治,也不是靠简单的“先进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进步战胜落后”这些东西。
    说白了,大顺打印度的时候,仅就棉纺织业来说,比英国强,但和印度那纯粹是半斤八两。
    所以这不是个简单的、抽象的、滑稽的、毫无内容的经济决定的问题。
    而是……一场有预谋的、残酷的、清晰的、明确的、依靠刺刀大炮的、甚至可以说是反人类的摧毁印度本土手工业生产能力和旧经济体系的活动。
    目标非常明确:
    摧毁印度的棉布出口业。
    饿死印度八成的织布工匠,或逼迫他们去种植园摘棉花、或者去纺纱。
    通过修铁路和运河,深入内地,瓦解印度的旧经济体系。
    依靠孟加拉和南洋的稻米,人为制造印度西北部适宜棉花种植业地区的产业单一化:种棉花、换大米。
    通过对稻米等生活必需品的控制,完成对单一经济种植园模式的商业资本的劫夺制建立,强行把印度拉入到大顺的资本主义体系当中,使得原本小农经济自给自足的印度,成为一个经济上的整体。
    简单来说,就是“产业降级”。
    通过人为手段,摧毁其生产力,达到产业降级的结果。从一个“棉布故乡”,混成一个“只能种棉花纺纱、却要进口棉布”的地方。
    如果只是这样,倒也能稳住了。
    但现在的情况,是大顺花了三十年时间,对印度完成了一次“产业降级”之后,准备再来一次。
    之前三十年,是从“棉布的全产业链”,降级到“原棉和棉纱”。
    而现在,大顺要更进一步。让印度再度产业降级。
    从“原棉和棉纱”,降到“只有原棉”。
    应该说,这一次产业降级,总算能借用经济决定论的那一套,至少在棉产业上,算是先进战胜落后了经济自发演化决定了。因为这可以说是先进的蒸汽机带动走锭精纺机,战胜了印度的落后手工搓棉。
    也算是,补足了大顺这些年顺着当初刘玉鼓吹的自然秩序那一套衍生出的新礼新秩序的最大漏洞。
    最开始,刘玉在欧洲忽悠自然秩序、绝对优势、相对优势的时候,大顺是可以打这个“自由贸易”的伪装的。
    一方面,是大顺的手工业生产能力,确实远胜当时的欧洲。
    另一方面,大顺这边的白银汇率等问题,也确实可以为刘玉的忽悠做隐藏。
    虽然说,欧洲那边不是没有明白人,早早看出来了这里面的东西,但奈何他们发声的声音很快被大顺这边淹没了。
    加上欧洲各国普遍的反现状、反现实的心态:即各国存在严重的重商主义个管控贸易背景下的物极必反,是以刘玉的这一套东西,被李欗继承扭曲成为“新礼法、新秩序、新天下”后,可谓是大行其道。
    但在这一套扭曲的理论中,有一朵乌云,是怎么都绕不过去的。
    那就是印度问题。
    印度的棉布,是因为大顺的棉布质量更好、价格更低廉、或者说大顺的先进战胜了印度的落后吗?
    并不是。
    印度棉布业的毁灭,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狼窝(肉监狱)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少年阿宾H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