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月30日开始,北海镇各地穿越众只要手头没有要事的,都陆续来到了伯力镇,准备参加通车仪式。
4月1日这天,沈璇在赵新那半个警卫营兵力的护卫下,带着一岁多的沫沫也来了。与她随行的有阿妙、担任保镖的吴姑娘、陈二丫,甚至还有大病初愈的王贞仪和唐小等人。
这事吧,沈璇也看出来了,自己的男人虽然不是走到哪都处处留情,可也比花心大萝卜差不到哪去。眼下她最怕的就是赵新哪天再往北海镇放个金发蓝眼的罗刹女人,到时候可就更乱了。
除此之外,汪中、段玉裁、刘台拱、洪亮吉、焦循、黄承吉等人也都放下手头的事,跟着于德利和老尤等人一起来了。担任他们随行护卫的,是老拳师吴钟、柴如桂、高六庚和李清文等人。
至于广大群众,咳咳,老百姓们都忙着春耕,没工夫搭理什么“火车”,毕竟这年月守着五十亩地不愁吃穿,老婆孩子热炕头就是人生顶点,没事瞎溜达个啥啊!
整条线路全长208.7公里,起点是位于伯力镇西北24.3公里处的伯力站,终点则是位于小兴安岭的阿克他拉山和布列亚山交汇处的奇穆尼镇。
“奇穆尼镇”是因铁路而起的新兴村镇,位于黑龙江左支流奇穆尼河的低地平原。此地原无名字,周边数百里在清廷的官方地图和赫哲人口中被称为“奇穆尼窝集”,属于奇勒尔赫哲人的居所。
早期的吉林和黑龙江境内林木苍郁,遮天蔽日,因落叶长年在林中堆积,导致水流不畅所形成的大片沼泽地带,被赫哲人称为“窝集”。
在前期的勘测过程中,来自岛国的司马江汉带着手下的学生,在奇穆尼河的左岸、距离黑龙江河道257公里处发现了一座品质很高的煤矿,经林子平等人确认无误后,上报“北海镇铁路建设委员会”,之后便决定在此设置站点。
由于勘测队在伯力到海兰泡近六百公里的路段上只发现了这一座煤矿,因此奇穆尼镇的地位便显得愈发重要,毕竟北海镇的火车是需要烧煤的,而伯力那里的钢铁厂更是需要大量煤炭。
北海镇要想全力开发地广人稀的外东北和东西伯利亚,要是没铁路,一切都将遥不可及,更别说及时调动部队了。也只有铁路,才能将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牢牢的锁住,将成千上万的关内贫困农民运送到以火车站为中心的各個定居点,将这片土地真正纳入中华版图。
赵新在白柏儿城(伊尔库茨克)的时候曾听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很能说明西伯利亚幅员之广,当然了,这也可能是有人杜撰的。
说在十八世纪中期的时候,沙俄的伊丽莎白.彼得罗芙娜女皇曾邀请勘察加半岛的六位处女到圣彼得堡觐见。这几位贞洁的少女在沙俄官员的护卫下,刚走到伊尔库茨克,就已经怀上了卫队军人们的孩子。等这些人再次跋涉了一万多公里,抵达了圣彼得堡时,那些女人都已经怀上了头生孩子们的弟弟妹妹。
事实上马拉铁路在北海镇辖地内已经用了好几年了,从蒐楞吉岛的金矿到虾夷地的北泉州煤矿,再到菱刈矿区都有。最长的那条是北泉州煤矿上用的,差不多有1.5公里长,三节车厢一次能拉八吨煤,用的都是之前跟清军作战缴获的蒙古马。
话说从伯力镇向西修铁路困难极大,虽说做做路碴的石头可以从八十里外山上开采,可铁路经过的地区都是处于冻土地带的沼泽;冬天冻的硬邦邦,春天解冻就成了泥塘。
最令铁路建设委员会哭笑不得的是,别看伯力这一地区的针叶林无边尤际,木材资源极其丰富,但大都不够结实,耐久性差,造纸可以,做枕木那是根本没戏。如果砍伐下未干透的木头做枕木,用不了一两年就得坏,因此适用的木材不得不从300公里开外的兴凯湖北岸林场运过来。
要砍树,还得清除树根,要把路基挖深到地下三米,然后用碎石乃至水泥回填,再修出路基和路堑,修建排水渠。同时,筑路的工人们还得修建一条与铁路线并行,能容纳四辆四轮大马车并行的道路。
从1789年6月开始,由德川幕府北海奉行组织的两万多名岛国工人便开始在这片土地上忙碌,他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伐木、挖土和采石。
整个工程很繁重,但北海镇并没有亏待这些岛国农民和罪犯的吃穿住。夏天的时候,大部分工人就露营住在帐篷里,到了冬天,由于只能修桥、建车站和进行其他辅助工程,干活的人就少了一半,冬天工人们都是住进那种一间能容纳10~20人的地窨子里。
从4月到9月,工人们一般要从早上6点半干到晚上7点半,一天13个小时,中间只有在午餐时间能休息两小时,令人精疲力尽;即便是在寒冬,低温和大雪会阻碍施工,这些人每天也要工作七八个小时。
岛国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