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也有点大,空气阴冷,直到中午时分,大雾才从鲸鱼湾内向四周散去,露出了新建成的码头、仓库和远处整片的木屋。
和往常的冷清不同,大约过了中午一点,从连接北海镇的大路上驶来了十几辆四轮马车,一直到了鲸鱼湾的码头才停下。
码头上的工人只看那硕大的车厢外形尺寸,就知道这是用于北海镇内各地的载客马车,一次可以坐16个人,也算是北海镇第一代公共交通工具。
说起四轮马车,很多人喜欢谈论的转向装置并不是四轮马车存在的先决条件,中国在秦汉时期就已经有了四轮乃至八轮车,只不过因为那时的法定运载重量上限和速度上限(载重15吨,日行75里),使得四轮车的运载效率并没有那么高。
到了宋明时期,因为城市规模的扩大,四轮车一样存在;《清明上河图》里就有,不过是两头牛拉的,行驶速度缓慢,普及度并不高;实际上同一时期的欧洲也一样。
这玩意的普及和发展是依托于两样东西,车辆的减震手段和城市道路的平整度。
当然了,马匹的价格也是一个很关键的因素。中国古代因为马的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极大的制约了马车的发展。明代万历时期,跟蒙古人互市平均每匹马是7两多白银,而到了内地,民间交易价格就翻了三倍。
北海镇到鲸鱼湾的道路是今年初冬时才完工的,平整宽阔的水泥路面和橡胶轮胎,使得四轮马车成为了必要的交通工具。
不是说最先进的一定是最好的,最适合用的才是最好的。
实际上汽车运行的背后需要一大堆的技术作为支撑,而眼下北海镇还不具备全面推广汽车的条件。
还是老话,技术产业工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凭空冒出来的,需要多年培养。所以技工学校现在培训出来的那几个汽车驾驶员目前只有一个去处,军队。
鲸鱼湾码头上停着的这些马车里,有两辆双马拉的小型马车格外醒目。车厢是全封闭的,椴木板打造的车身线条极为优美顺滑,黑色车门的下侧,用金漆描绘的北海军军徽能亮瞎人的眼。
这是根据某位电厂穿越众去欧洲旅游时拍摄并保存在手机里的视频,仿照英式玻璃马车制作而成,一共就造了四辆;眼下刚完工两辆,今天就给开出来了。
按照约定的日子,明年赵新、刘胜、吴思宇还有陈青松就要结婚了,玻璃马车就是给这四位打造的。至于婚礼之后这车是扔到库房里落灰还是干嘛用,到时候再说吧。
十几辆马车停稳后,从那些公共马车里呼啦就下来了一群人,男女老少都有。
“呜~呜~”
此时鲸鱼湾码头的东北方向传来两声短促的鸣笛,一辆玻璃马车的车门打开了,从里面跳下来一个穿着件雪白的细毛狐狸皮大氅,戴着一顶白色的貂皮帽子的小姑娘,那活泼美丽的样子犹如雪原上欢快的小精灵,令在场众人为之侧目。
“阿妙,别急,船影子还没看见呢。”马车里,安然稳坐的沈璇摇下玻璃窗,冲着阿妙说道。
“沈姐姐,快了快了!鸣笛两声就是左转的意思。”
沈璇无奈的摇摇头,随手胡噜了几下拍在膝盖上的大花猫,向坐在对面的陈二丫道:“你下去陪着她,别跑远了。”
自从年中的时候赵新去富尔丹城侦办那桩杀人案后,阿妙就被沈璇接过去住在了一起。几年过去了,阿妙对赵新的依赖沈璇一直看在眼里。沈璇最起码还有沈敬丹一家照顾,而阿妙则只有赵新。
在赵新身边,阿妙可以跟个小女仆似的忙前忙后;但到了沈家,没人敢拿阿妙当佣人使唤。
沈家人多,远的不算,光是沈敬丹家里就有沈吴氏、荻之户和小儿子,还有沈璇的妹妹阿玉,三个贴身的女佣,贵生他爹阿四,还有一个厨娘。
自从阿妙来了以后,沈家人因为赵新的关系,把她当半个女儿对待。而且阿妙和沈敬丹的女儿阿玉年龄相近,两人很快便处的十分要好,每天一起结伴去小学校上课。
这些人今天之所以来鲸鱼湾,是因为赵新要回来了,同船的还有北海军一团;那些坐公共马车来的都是一团的家属。
“来了!来了!”随着雷神号那庞大的船体驶进鲸鱼湾,码头上等候的人群兴奋的大叫起来。
阿妙的小脸被海风吹得红扑扑的,用力朝着大船挥舞着胳膊,似乎赵新就站在船头能看见她似的。一旁的陈二丫也是满心欢喜,自从陈继山被调去当赵新的警卫,她都好久没见到大哥了。
雷神号的甲板上,马上就要到家的士兵不顾寒冷,纷纷走上甲板,冲着岸上迎接的人群挥手叫喊。
驾驶舱里,王远方对潘秀成命令道:“下船后先回军营报道,武器弹药入库后,放三天假好好休息一下。”
“是!”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