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之所以有这个判断,是基于江户时代的军役制度。
所谓的战斗,首先要判断战斗的规模和沿路地形,以便灵活地动员兵力。一场只需要五百人的战斗非得动员两千人,那纯粹是劳民伤财。
但是由于古代岛国是兵农分离,且武士们都是集中居住在城下町,幕府和大名们为了确保兵力,就只能用军役制做硬性规定。
话说德川二代目上台之前的并没有规定军役,不过因为那时德川家跟外样大名以及丰臣秀赖的大阪方面的关系紧张,便制定了军役规定。
最早是在知行五百石~五千石的旗本上设置了军役,九年后的庆长十九年(1614),为了应对大阪冬之阵,知行一千石的武士从配备五名枪兵改为十名。
到了大坂夏之阵的时候(1615),再次增加了知行一万石的军役要求。
这一时期,枪兵、弓兵、骑兵、打旗子的人数要求没有变化,只是考虑到作战灵活性的问题,把枪兵的数量减少了将近一半。
宽永十年,德川家三代目在位时就规定了旗本、谱代和外样大名的军役标准。军役规定中还确定了从两百石到九百石的要求(事实上“庆安军役令”和宽永十年基本一样,只是规定更细化而已。)
等到“岛原之乱”后,岛国开始进入太平时代,所以军役标准就直接反应在参勤交代和普请上。不管是参勤交代还是普请(干工程),大名出动的军役人数是否合规,会直接跟对幕府是否忠诚挂钩。
达不到标准的,轻则家主下台顶罪,重则减封;历史上因为普请完不成任务而自杀请愿的藩士大有人在。
伊达村常之所以说敌军会有四万,那是因为按照军役制要求,十名枪兵可不只是十个人,还得有同样人数的随从;其他兵种也是一样。
赵新听了点点头,心说人多好啊,人多好办事,直接一次干翻。眼下表高超过十万石的外样大名就剩十七家了,干掉一个是一个。
“也不知道江户那边会不会感谢我?”赵新如是想着。
打岛国跟打带清不同,岛国打完了可以拍屁股走人,带清打完了还得派人治理。北海镇的体制又不用读书人那套办法,所以到现在也不去占领宁古塔。行政干部的人数凑齐了,赵新才会出兵。
打发走了探子,现在的首要问题就是选择战场。
赵新选的地方就是桑原郡的国分平原,这里东西宽六公里、南北长七公里,面积大约是十五平方公里,联军不到一万人,摆开是足够了。
于是已经进军到横川麓的联军部队开始南撤,三天后回到了国分平原东部的日当山麓。之前攻占这里的时候,赵新在这里设置了一个兵站,那座地头仮屋和周边的院子都被改成了仓库存放粮食。
接下来就是大挖工事,等待南九州各地援军的到来。
国分平原上可都是大面积的耕地,而联军部队要占用耕地挖战壕,这消息让农民们全都傻了眼。正当这些人群情汹涌,准备集体情愿,求联军手下留情的时候,赵新让人在周边各村发布了告示。
谁来帮着挖沟,每天给米一斗!管饭!
告示发出去后的第一天,工地上只来了十几个农民,都是本着试试看的态度来的。结果到了中午,不光给了他们满满一大碗米饭吃,下午每人还真拿到了装着一斗米的布袋子。打开一看,里面都是已经舂好的精米。
周围的十里八乡的农民第二天就听说了这事,所有人都懵了。
平常去镇子里做工,每天也就是给五合大米的口粮;现在这些外乡人居然给一斗外加八合口粮!他们脑子进水了?
两天后,来干活的只有三十几个农民,其他人还在观望,很多人都觉得北海军这是拿几十个人做样子,等人多了,就不会这么给粮食了。
别怪农民们麻木不仁,不相信北海军的告示,实在是因为他们已经被压榨的太狠了。
天明饥馑的灾害虽然没有波及到九州,可萨摩藩收取的年贡太高了,八成的地租让农民们始终在饥饿线上挣扎。饿不死也吃不饱,还总给点如空中楼阁般的希望,总让人觉得不是藩厅拿的年贡多,而是农民们不够努力。只要拼命一下,再拼命一下,日子就会变好。
到了第四天,终于有人忍不住了,从家里扛着锄头就来到了工地上;干活的人一下增加到了一百。
不就是挖个沟么!虽然这些外乡人对沟的宽度、深度都有严格的规定,可这点活对只能卖力气的农民们而言还真不叫事。
等这些人拿着粮食美滋滋的回到家里,其他没去的人这下全都信了。次日一大清早,周围村子的男男女女几乎全来了,战壕挖掘的速度一下就快了很多。
“在国分平野上挖沟?他们这是打算阻挠马队吗?”菱刈郡马越麓的联军指挥所里,在座诸人听到北海军的动向,全都笑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