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乾隆四十八年 > 第八十六章 弥市郎的故事

第八十六章 弥市郎的故事(1/3)

    来自三户郡的弥市郎一家,成为了第一批下船的五百人中的一份子。
    他们被分配到了隔离区东北角的一个帐篷里。这间帐篷内除了他们一家外,还有另外四家人也被安置在了一起,总共十九个流民。
    此时,五家人站在帐篷外打量着眼前的一切,又转头向四周看了看。
    东边和北边的十几步外,就是隔离区高大的围墙。
    整个隔离区的围墙用的都是新砍伐下来的樟子松或是黄欢松修建的。因为时间仓促,这些直径在一尺多的松树在砍倒后连树皮都没处理,只是去掉了多余的枝杈,用电锯一剖两半,一端削尖后便埋在了土里。
    于是,整个隔离区里都飘散着一股强烈的松树油的味道。而被撩开门帘的帐篷里,也飘出了一股股的松油味儿。
    这个时代的西拉河两岸,长满了树龄在一百年以上的樟子松、黄欢松、红皮云杉和大片的白桦林;而樟子松的胸径至少都是两人合抱,树高都在十几米以上。
    弥市郎一家因为常年住在大山脚下,对这个味道十分的熟悉,也没有觉得多刺鼻;其他四家人也都差不多。
    他们这五户人家,除了一家是来自七户藩,其他四家都是从三户郡逃难到仙台藩的,说起来都是盛冈藩领地内的农民。
    话说盛冈藩虽然是十万石高,但其实比弘前藩还穷。因为地处偏远,根本不受幕府的重视,发展的并不好。
    历史上到了十九世纪后期,由于财政实在困难,难以维持,盛冈藩才主动向明治政府提议废藩置县,之后便改名为岩手县。
    帐篷里的光线并不是很亮,摆在五户人家眼前的就是十张上下两层的木床。这也都是用樟子松匆匆加工出来的,看着十分的粗糙。
    不过,弥市郎看到每张床的上下铺上都铺着被褥和枕头时,不由得“啊”的一声叫了出来。
    背着儿子的老婆急忙走上前,伸出手小心翼翼的摸了摸淡绿色的床单和被子,脸上随即露出了欣喜的笑容。
    她转头看着弥市郎,笑着说道:“都是棉布的!这些花纹可真好看啊。”
    众人一听这话,赶紧跑到床铺前,伸手摸着,嘴里发出了感叹。
    弥市郎一边不住的摸着被褥,一边说道:“真好!这被褥比武士老爷家的还好。”
    旁边的一家男主人说道:“这话说的。难道你去过武士老爷家里?”
    弥市郎急忙辩解道:“怎么没去过,几年前我去给老爷们家里送过山货。”
    其实他也没见过,武士们怎么能让一个泥腿子往自己的屋里进呢?但帐篷里的这些人出身都是普通农民,谁也不比谁强哪去。众人也就都信了弥市郎的话。
    弥市郎的一家除了他,还有老婆、大女儿、小儿子以及自己的弟弟,其他四家也都差不多。他们这批人属于逃难早的,家庭成员里,除了岁数大的老人因为饥饿而死去,成年人基本都活了下来。
    等一家人逃到松岛町后,弥市郎带着老婆和大女儿,每天靠着在海边的沙滩上捡拾海藻和贝类果腹求生;偶尔也能帮渔民们卸渔获得来一点吃的。
    原本骨瘦如柴的一家人自从上了雷神号之后,靠着船上提供的一天两顿的米粥,几天下来,枯黄的脸上也渐渐有了一点血色。不过他的小儿子仍旧瘦的跟大头娃娃似的,解开衣服,肚子圆鼓鼓的,细小的肋骨条清晰可见。
    “每家派两个人出来,拿上发给你们家的木牌,去领午饭!”平太和久藏各自举着个电喇叭,在帐篷外开始喊着。
    弥市郎听到外面的喊话,连忙伸手摸了一下怀里那个巴掌大的木牌。那是进隔离区时一个看着像是个武士老爷的人发给他的,每家都有一个。
    听那个老爷说,这牌子上面写着的是自己的名字和家里几口人,一定要保管好,以后取吃的、领新衣服全要用到。
    弥市郎看了看老婆和孩子,便说道:“我和次郎去吧。”说完便带着弟弟出了帐篷。
    另外四家一看,也都出了两个人,急忙跟着走了出去。
    因为饥饿和食物的感召,帐篷外的一处空地上很快便站满了两百多人。
    看着乱哄哄围在一起的流民,一旁拿着大喇叭的平太便让几个手下驱赶着流民排好队。等乱哄哄的一群人被手持木棒的守卫们一番棍棒恐吓之下排好队后,平太这才点头让队伍最前面的守卫的带这些人去领饭。
    弥市郎和弟弟排在队伍中靠前的位置,离着隔离区的大门还有十几步远的时候,就闻到了浓郁的大米粥气息和馒头的香味。
    话说岛国的小麦是从隋唐时期传入的。不过由于土地的匮乏,小麦产量并不高。早期的时候因为缺乏磨面的设备和蒸煮技术,所以一直把小麦当做饲料来用。
    后来虽然从中国引进了石磨等设备,但由于没有掌握这项技术,而且磨出的面粉价格太贵,所以只有高级武士和富商那样的上层人才吃的起。
    在熊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