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一百八十章:最强一脉

第一百八十章:最强一脉(1/2)

    闻言,李贤不知想起了什么,有点脸红,开口道。
    “家父当年镇守地方,太宗皇帝起兵时,随其靖难,因此得封丰城侯。”
    所以说,实际上是归降将领,怪不得李贤有点不好意思。
    朱祁钰明白过来。
    所谓的这三脉,实际上更合适的叫法,应该是燕王府一脉,靖难降将一脉,北征功臣一脉。
    燕王府一脉,是太宗皇帝的本部,自然是最为忠心,也最受信任的,真正的死不旋踵。
    而以李贤之父李彬为代表的,则是在靖难之役开始之后,给过太宗皇帝帮助,或者直接归附的将领。
    这些人同样在靖难之役当中立有功勋,但是却和燕王府一脉,并不是一路的。
    毕竟是归降而来,作为从一开始就跟随太宗的燕王府一脉,瞧不起他们是正常的。
    所以这一批人,也就理所应当的汇集到了一起。
    至于最后的北征功臣,和前两者应该有所重叠,但是多数为后起之秀。
    如果再晚一些,他们可能也会和仁宣勋戚一样,不得不选择一脉归附。
    但是北征乃是太宗皇帝亲自挂帅,加上当时京城勋戚的格局,本就没有完全奠定。
    所以他们也从燕王府一脉和靖难降将一脉手中,硬生生夺去了一部分势力,成为了第三脉。
    没有去管李贤小小的脸红,朱祁钰开口问道。
    “如此说来,京中勋戚势力,当以燕王府一脉最强,靖难一脉次之,北征功臣一脉最弱,可是如此?”
    这其实也容易理解。
    燕王府一脉本就是老臣,袍泽之情深厚,必然十分团结,他们又是最先一批被赐封的,能够划分的盘子很大。
    所以势力必然最强。
    靖难一脉次之,他们和燕王府一脉获封的时间差不多一致。
    但是毕竟是归降将领,各自交情不深,相对于燕王府一脉,也没有那么受太宗皇帝信任。
    所以在势力上,可能会稍稍次之。
    至于最后的北征功臣,则纯粹是因为获封的时间有点晚,几乎是强行从前两脉口中撕扯出来的权力,自然最弱。
    然而出乎朱祁钰意料的是,李贤却摇了摇头,苦笑一声,道。
    “陛下,正好相反,如今朝中势力最强的,乃是北征一脉,其次是燕王府一脉,最后才是老臣这般,靖难一脉。”
    朱祁钰皱眉问道。
    “这又是为何?”
    于是李贤解释道。
    “太宗时代,的确如陛下所说,燕王府一脉最强,靖难一脉次之,北征一脉最弱。”
    “但是北征一脉虽弱,其中却多骁勇猛将,且多正当壮年,所以自仁宣之后,北征一脉多被重用,势力骤强。”
    “至正统之时,北征一脉势力盛极,力压燕王府一脉,成为勋戚当中的话事人。”
    朱祁钰点了点头,的确是他想当然了。
    北征一脉之所以势弱,是因为他们获封晚,但是他们也同样有优势,那就是年轻。
    太宗时代一共二十多年,最后一次封爵,乃是永乐二十年所封安顺伯薛贵。
    当燕王府一脉和靖难降将一脉,已经垂垂老矣的时候,他们才正当壮年。
    而京城当中的二代勋戚,又大多养尊处优,都不是特别擅长武事,只能在五军都督府任职,很少有能领兵出战的。
    所以朝廷倚重的重心,自然也就随之而转移了。
    不过下一刻,李贤就带着一丝痛(xg)惜(zai)不(le)甘(huo)开口道。
    “虽则如此,但是北征一脉,也是此次土木之役当中,损失最为惨重的一脉。”
    “正因其骁勇善战,所以此次土木之役,北征一脉有七成已上都随军出征,为国捐躯。”
    “如今的北征一脉,更多的是依靠着这些年新晋的勋戚,也就是仁宣之后的勋戚,在支撑着。”
    朱祁钰沉吟片刻,问道。
    “这么说,近些年来新晋赐封的勋戚,大多都归到了北征一脉当中?”
    李贤点了点头,道。
    “这些年以来,燕王府一脉把持五军都督府,在京中势力很强,北征一脉则四处征战,京中新晋勋戚,大多都曾在其帐下听命,故而多被收归北征一脉。”
    朱祁钰看了一眼李贤,他忽然明白过来,为啥这老头一直畏畏缩缩的,不愿意参与朝政太深。
    感情是被打压惯了,提不起心劲儿来。
    而且严格来说,不是李贤一个,整个靖难降将一脉,在勋戚当中,都没什么存在感。
    毕竟,比资历,比受信任程度,比不上燕王府一脉。
    论骁勇,比战功,又拼不过北征一脉。
    人家一个把持着五军都督府,一个到处征战,扩充势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