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四十一章:处理政务

第四十一章:处理政务(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继续道。
    “除此之外,以后若有奏章,命通政司先送内阁,票拟之后再送过来!”
    不过这次,金英却是愣了愣,犹豫了一下道:“全部吗?”
    朱祁钰点头,道:“除了特殊直奏的以外,都先送到内阁票拟之后,再送过来。”
    如今是正统年间,内阁还没有正式形成,甚至连名字都没有完全确立下来。
    这个时候的内阁,还只是一个以备咨询的差遣,叫入直文渊阁。
    至于票拟制度,更没有完全确定下来。
    当初太祖皇帝废宰相,撤中书省之后,大量的朝务压到皇帝的身上。
    太祖皇帝倒是受得了,可到了宣宗皇帝,就渐渐受不了了。
    于是开始命司礼监参与政务,分担压力,同时也设立了内阁,参赞机务,不过重心还是放在司礼监身上,毕竟司礼监在内廷,随时都能帮皇帝处理朝政。
    直到宣宗皇帝驾崩,三杨辅政之时,内阁的地位才渐渐提高。
    由于今上幼弱,朝政几乎都是由三杨来处置,为了让皇帝同时能够学习到政务。
    三杨通常会在奏章上写上大体情况和处理意见,到了皇帝这边,只需要批准或者不准就可以了。
    大大减轻了小皇帝的负担,照准就行了!
    但是这个时候,票拟还不是内阁的权柄,而是三杨作为辅政大臣的权柄,朝野上下也压根没有把票拟当做内阁的分内之事。
    直到后来,司礼监坐大,不断有权宦闭塞圣听,朝臣和天子都意识到,在外朝和内廷之间,需要一个调和内外的机构出现,内阁才真正被赋予了票拟的权柄,甚至到最后,因为这个特殊的作用,逐渐力压六部,成为首揆阁老。
    但是现在,内阁还远远没有这种地位,三杨病逝之后,内阁更多地变回以备咨询的地位,只能票拟一些琐碎的小事,票拟制度几乎被废除。
    这次京师突然遭逢大事,上禀上来的奏折,基本上都是紧要之事,金英自然也是按着规矩,直接拿到了集义殿。
    此刻听到朱祁钰说,要恢复票拟制度,金英不由得心中一震。
    再三犹豫之下,金英还是道:“王爷三思,票拟之制,毕竟是三杨辅政之时的权宜之计,若是形成制度,恐会令文臣坐大……”
    朱祁钰挑眉,看了一眼金英。
    他确实没有想到,金英会说出这番话来。
    应该说,金英说的一点都不错,票拟和批红,本身是皇权的范畴。
    朝廷本就设有通政司,用来收纳奏章,上传下达,并不需要内阁来行使这个职责。
    所以先送内阁,只能把票拟的权柄给出去。
    如此一来,势必会让内阁坐大,使文臣的势力进一步扩张。
    这也是有明一代证实了的。
    不管怎么说,金英都是内臣,从皇权的角度出发,这一点其实是应该避免的。
    臣权和皇权在大多时候是对立的,臣权越强,皇权便会衰弱。
    站在皇帝的角度,大多时候,应该做的也是加强皇权。
    但是……
    这是没有做过皇帝的人的想法。
    有前世的经历,又看过大明数百年的兴衰,朱祁钰的心里清楚,皇权和臣权,只有相对平衡的时候,才是最佳的状态。
    他自然明白,臣权过强,会欺压皇权,但是他有自己的考虑。
    一则,内阁的设立,是对大明有利的!
    这是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抛开臣权和皇权的关系不谈,内阁实际上起到的作用,是调和内外,提高了政务处理的平均水平。
    说到底,将朝廷所有的政务都寄托在君上一人的身上,是有风险的。
    如果君上是明君,自然一切皆好,但是若是昏君或是能力不足,政务的运转就会大受影响。
    内阁的大臣,至少是经过千万士子当中筛选出来的,处理朝政的基本能力是足够的。
    将朝政寄托于制度,而不是寄托于皇帝的个人素质。
    这一点是对大明的稳定有利的!
    除此之外,朱祁钰认真反思了前世自己失败的原因,除了重病和没儿子之外。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政维系于君上一身。
    所以他只要一病,三日不曾视朝,政务就堆积如山,朝臣就人心惶惶。
    真正是“国不可一日无君”……
    他做皇帝的那几年,励精图治是励精图治了,自己的身体也累垮了。
    所以适当的分权,是必要的。
    何况事实也证明了,内阁终究不是宰相。
    即便是有了票拟之权,也是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