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皇兄何故造反? > 第七章:南迁之议

第七章:南迁之议(2/3)


    <ter>-->>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ter>陵寝宗庙皆在于此,足可见太宗陛下之心,便是希望后世子孙坚守于此,擅自迁都,岂非违背太宗陛下圣命?”
    胡濙的话说得相对没有金英口气激烈,但是份量却不可同日而语。
    且不说提出的理由,是违背太宗遗命,单是他老人家的身份地位,便不容轻忽。
    虽然说如今百官之首,乃是吏部天官,大冢宰王直。
    但是胡濙除了礼部尚书之外,还有一个极特殊的身份,那就是先皇遗命的五位辅政大臣之一。
    虽然因着他老人家已是七十四岁高龄,这些年甚少插手朝事。
    可随着三杨个个凋零,英国公生死不知。
    如今还在朝的辅政大臣,竟只剩了他老人家一位。
    他若不开口则罢了。
    但凡开口,份量决不低于百官之首的吏部尚书王直。
    这便是徐珵所犯的第一个错误!
    徐珵立功心切,却未曾想到一件事情。
    那就是,现在朝中健在的大佬们当中,多为太宗陛下和先皇一手提拔,皆是坚定的北京定都支持者。
    别说现在只是孙太后心中,可能有那么点小苗头。
    便是真正的天子想要推动此事,都未必容易。
    虽说如今情况特殊,但迁都之事,牵扯到方方面面。
    绝非孙太后或者是朱祁钰能够一言而定的事情。
    第二个站出来的是都察院左都御史陈镒,这位老大人也是太宗旧臣。
    虽然直到先皇之时才得重用,但是态度也十分鲜明。
    “臣附议,此事需当慎重,京师乃天下根本,一举一动皆是大事,何况祖宗陵庙,宫阙,皆在京师,仓廪府库,文武百官,千万百姓亦在京师,不可轻言弃之。”
    陈镒的话,算是相对从比较理智温和的角度出发。
    更多的是在强调京师的重要性和迁都的难度。
    毕竟自从太宗皇帝定都北京之后,虽然仁宗,宣宗时代朝廷大政反复,但是始终没有实际行动。
    所以北京作为都城的建设一直在进行当中。
    时至今日,北京已经从实际意义上成为了真正的都城。
    想要迁都,谈何容易?
    最后出来开口的,才是徐珵最开始觉得最应该反对南迁的,兵部侍郎于谦。
    毕竟,作为兵部的官员,轻易不会开口言退。
    何况于谦是那般刚硬的性子,先前盘点兵员时,于谦的态度便可见一斑。
    于侍郎自然也没有辜负徐珵的期望,开口便道:“如今局势危急若此,如今之计,当速召天下兵马勤王,死守京师,此时言南迁者,当斩!”
    一个“斩”字出口,顿时让大殿中,变得有些杀气腾腾。
    虽然知道这不过是于谦在表明态度,朝廷也不可能因为这么一句话将他杀了,但是徐珵的额头上依旧忍不住冷汗津津。
    因为他终于意识到,自己可能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
    尽管不知道错在哪了,但是接连四人站出来,纷纷对南迁表示反对,他就算再愚钝,也知道自己已是众矢之的。
    来不及多想,徐珵立刻跪地叩首,道。
    “圣母恕罪,臣断断不敢有弃置宗庙陵寝之意,惟兵家有言,战者,未虑胜先虑败,臣惶惶之下,故有此言,望圣母念臣一片忠心为国,恕臣之罪。”
    这个时候,翰林院学士陈循也出言道。
    “于侍郎与众臣所言,皆为忠心体国之言,臣亦以为是,然我大明遭逢此劫,朝野势必动荡,百姓势必惊惧有疑,徐珵之言虽不妥当,却也是动荡之下,情有可原,尚请圣母与郕王宽宥之。”
    毕竟同为翰林一脉,能搭把手就搭把手,陈循算是给递了个台阶。
    涉及到政事讨论,孙太后不好轻易开口,何况她现在也还迷糊着。
    不过有了陈循递过来的台阶,她也就顺着下了。
    “诸位大臣不必如此,哀家之前有言,诸位可畅所欲言,尽皆宥之不罪,徐先生请起。”
    应当说,孙太后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
    说起来,其实她老人家这个时候是有点郁闷的。
    一来,的确是她让大家畅所欲言,结果徐珵这么一开口,便被众人针对,连“当斩”的话都说出来了,让她老人家面子上有点挂不住。
    二来,她虽然不愿意承认,但是徐珵提出南迁的建议,孙太后还是有那么一点心动的。
    毕竟如今的局势,实在不容乐观。
    孙太后久居深宫,对兵事并不了解,只觉得二十余万大军已败,如今手中不足十万战力,若要固守,的确也有几分心虚。
    但是这么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