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郎书屋

字:
关灯 护眼
大郎书屋 > > 977【文教政策调整】

977【文教政策调整】(2/3)

   民族矛盾愈发激烈,此时还没有酿成暴动,但各种小冲突层出不穷,越族吏员阳奉阴违更是普遍存在。

    一味压制,是压不住的。

    只能增加教育投入,开办更多学校,让越族和苗族孩童学会说汉话、写汉字。这得经过一两代人,才能初见成效。

    谈起教育,礼部尚书王调鼎说道:“海外几位总督,先后发来公函,请求在设立考场。类似于乡试,请朝廷给予举人名额,然后一起送到南京会试。”

    首辅刘子仁说:“即便是最先占据的吕宋,也还在讨论筹建马尼拉大学。海外各地,连个大学都没有,就急着搞什么乡试,他们有那么多科考士子吗?”

    “有,”王调鼎解释说,“一是驻军的子女,二是原有的汉人。就拿巨港和三宝垄来说,那里的汉人已经繁衍两三百年,虽然改信绿教,却也在用汉字,富家子弟更是要学四书五经。”

    众臣们一番讨论,赵瀚最终拍板:“给海外各总督辖地,总共十个举人名额。各地学子,在椰城考试,考出十个举人。这十人再来南京会试,单独设一考棚,给出一个进士名额。就叫……附榜。”

    所谓“举人”,就是大学毕业生,海外没有大学,属于临时政策。

    海外各地的汉人,总数也有二三十万了。高级知识分子虽然很少,但也得给他们一个盼头。专门为海外汉人,定十个举人、一个进士名额,政治意义远大于实际意义。

    丁忧期满的费纯,如今是普通阁臣,他说:“设置海外科举附榜,就得划清户籍和学籍。许多海外移民,户口还在原籍,只是寄籍于海外。不划清户籍而设附榜,恐怕有闽粤士子,却去海外考试。”

    高考移民,在明代就已经很常见。

    清代的台湾就更明显,台湾最初几个进士,全是福建人和广东人。

    “此事不易。”户部尚书郭舜禹说。

    赵瀚说道:“不易也要做,让海外移民,尽快确定户籍。继续保留原籍也可,但子女不得参加附榜科举。一旦被发现寄籍科举,剥夺三代科举资格。而在海外落户的,他们的大陆土地,可赠给家属或亲戚,官府不要强制收回,否则没人愿在海外落户。”

    独自移民的,田亩自然留给大陆亲人。

    举家移民的,说是赠予,其实变相承认土地买卖。

    郭舜禹说道:“还得配合赋税政策,落籍海外的,赋税数额不变。寄籍海外的,额外增加田赋!”

    这时又没户籍联网,双户籍肯定能钻空子。

    但移民长期在海外,长久下来,他在大陆的土地,自然而然就变成亲属所有。举家搬迁的,那就更保不住,多半被亲友或邻居给占了。因此双户籍,并不能带来什么收益,还不如到外海官府把户籍落实清楚。

    而且海外进士名额,目前仅有一个,科举移民也收益不高。

    基本可以搞定海外户籍问题,个别漏洞,忽略不计。

    今天的御前会议,基本都跟教育有关,毕竟刚刚考完殿试。

    赵瀚问道:“来自中榜和北榜地区的官员,陆续上书,请求调整进士名额。你们怎么看?”

    “今朝的南北中榜比例,沿用自明朝,臣觉得不用更改。”首辅刘子仁率先发言。

    阁部大臣,一大半都来自南榜,他们纷纷附和刘子仁。甚至有人说,南榜科举竞争激烈,应该酌情增加比例。

    偏偏礼部尚书来自山东,王调鼎说:“比例虽同,但地域不同。更何况,中榜增加了广南省,北榜增加了玄菟省(吉林)。便是草原上的蒙古人,原则上也可以参加科举。臣建议,调整会试名额比例。特别是中榜,优秀士子越来越多。”

    这次科举,来自四川和湖南的士子,考试成绩明显爆发。

    特别是四川,就没怎么经历战乱,不但全省人口数一数二,而且还有着深厚的科举底子。成都县和富顺县的士子,今年考了十二个进士,中榜其他地区被卷得死伤惨重。

    “要改。”赵瀚说道。

    来自南榜地区的官员们,对此心有不甘,但也无法反对皇帝意见,只能对着王调鼎吹胡子瞪眼。

    当然,赵瀚也做出妥协,增加下一届进士数量。

    进士数量没有定额,是根据官职空缺来调整的,明朝每届进士在300人到400人之间。

    大同朝廷疆域辽阔,所需官员也更多。下一届科举进士名额,增加至451人,零头那个给海外考生。

    即:南榜进士225人(50%),中榜进士171人(38%),北榜考生54人(12%)。

    南榜进士比例虽然降低,但总体进士数量增加,其实还能比以前多考几个。

    赵瀚今天召开会议,不仅仅是谈这些,他还要干别的。

    赵瀚说道:“像甘肃、云贵、广南这些省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求书或内容有问题?点击>>>邮件反馈
热门推荐
下厨房 狼窝(肉监狱) 熟人作案by阿司匹林笔趣阁 (快穿)吃肉之旅 碧荷 为人师表(高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