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科进士被果子砸晕了?”赵瀚忍俊不禁。
宋应星说:“倒不是被果子砸晕的,而是受惊落马,在地上摔晕的。”
赵瀚问道:“没有大碍吧?”
宋应星说:“已经无事。”
恢复科举之后,读书人旳心也定下来,即便他们很多没资格应试。但可以教育子女啊,士绅望族、豪商巨贾,全都疯狂砸钱培养后代。
新的教育体系和官吏选拔方式,全国各地的百姓也都适应了。
在他们想来,小学就是以前的社学,小学毕业生对应童生。中学就是以前的县学,中学毕业生对应秀才。大学就是府学和国子监,大学毕业生对应举人。
官员选任,跟以前一样,只不过要从八九品做起。
吏员选任,必须是童生或举人,而且还得公考才能上岗。文吏、皂吏不分高下,都可以向上晋升,甚至可以做品官。
看似改动不大,其实非常重要。
进士外放官品下降,能让当官更有施政能力。吏员的文凭和考试要求,打破了小吏世家对地方的把控,让主官施政之时更得心应手,也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
代价是行政成本的上升!
明代的很多吏员,官府是不给工资的。他们靠贪赃枉法、盘剥百姓为生,而今全都需要政府支付薪水,等于平添了无数公务员的工资支出。
再加上,每个县都有好些小学,基层教育开支也很大,一些穷县纷纷向上级哭穷。
李邦华说道:“县一级的赋税,还应该给地方多留一成。特别是商业不兴且多山的穷县,乡村小学和县镇吏员,已出现拖欠俸禄的现象。有的地方,已拖欠好几年,每年只发三五个月俸禄。这种情况,还是廉政巡视员汇报的,各级地方官府都未向上奏报。”
赵瀚也看了廉政巡视员的报告,赞同道:“那就再给地方多留一成赋税。”
赵瀚又拿出一封密报,是辽东细作送来的,绕过朝廷直接送到皇帝手里:“多尔衮和代善死了。”
庞春来猛地睁眼:“内讧?”
赵瀚笑道:“去年冬天,代善和多尔衮相继病亡。正值伪清太后与代善争斗最激烈之时,这两人突然病死,让满达海惊恐交加,带兵出奔浑河流域割据自立了。当然,满达海没有公然反叛,只对伪清朝廷听调不听宣。”
满清的实控地盘已经很小,现在还一分为二,简直就是秋后的蚂蚱。
庞春来说:“陛下,可以在东北用兵了。”
赵瀚说道:“让辽宁各部准备,雨季一过,立即出征。”
如今还是三月份,传令去辽宁需要时间,往辽宁运送军粮也要时间,用半年时间做出征准备刚好。
庞春来又说:“鞑子覆灭之时,请陛下允许老臣致仕。”
赵瀚想了想,点头道:“到时候,我派人护送老师回乡。”
庞春来这两年身体不好,是真想回辽东安享晚年。虽然辽东苦寒,并非一个养老的地方,但阔别家乡多年,做梦都是落叶归根。
李邦华跟着说:“陛下,臣年迈体衰,扫灭鞑子之后,也请求致仕归乡。”
“李先生老当益壮,还请不辞辛劳。”赵瀚象征性挽留。
“多谢陛下器重。”李邦华打算三请三辞。
一来他确实年纪大了,今年已经76岁。二来他知道皇帝的心思,庞春来留下来,是制衡江西籍大员的。庞春来一走,他李邦华最好也跟着走。
琼林宴结束数日,庶吉士的考试便开始了。从二三甲197个进士当中,选拔出15人,先到内阁观政熟悉情况,再做比较低级的中书舍人,也就是内阁的普通文书人员。
今后的中书舍人,全是状元、榜眼、探花和庶吉士。让他们高屋建瓴的熟悉国家事务,然后再外放地方做副县级官员,一步步重新升迁回中央朝廷。
这跟明朝有很大差别,大明的这群顶级进士,直接被扔进翰林院里。一甲三名,就是编书、读史、辅佐内阁或制敕房政务、给皇帝太子上课讲经之类,然后就等着熬资历升迁,通过詹事府做跳板,升为侍郎、尚书、阁臣。而大明的庶吉士,最厉害的做科道言官,次之在翰林院熬资历进六部,最次的也是外放地方做知州。
张璁和张居正都对这种现象很厌恶,其中张璁特别刚,曾把某届庶吉士,大部分都扔到地方去做官,然后得罪了一大堆人。于是,张璁被各种黑,甚至在明朝那些事儿里成了反派。
庶吉士考核结束,新科进士们的去路,基本就已经定型了。
为了表现自己,他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给皇帝上疏言事儿,提出自己对国家政策的想法。
“这个崔文秀有意思,”赵瀚笑着说,“一个朝鲜籍官员,硬说朝鲜自古为中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