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三十五章 《白昼之雨》开分
页面排版如旧,电影海报置放在左侧,右侧是名称和剧情简介。
点击作品名,即可展开影片的基本信息。
【《白昼之雨》】
【类型:恋爱、恐怖、犯罪】
【出品公司:文和娱乐】
【导演:贺栩】
【编剧:穆思思】
【制片人:陆浅山】
【主演:秦绝】
【片长:105分钟】
【对白语言:汉语】
【电影分级:R15+】
……
这些众所周知的内容被匆匆略过,一部分急性子的人径直滑动到最低端,查看《白昼之雨》的综合分数,但更多的人选择首先阅读研影陈列馆给出的一句话简评:
痛心变态成长,警惕同态复仇。
仅仅十二字,却让看过方木泉影评的观众都不约而同地皱了皱眉,露出一副揪心神情。
不愧是龙国官媒,永远都是这样字字珠玑。
再往下看,字数稍长的评语如是写道:
缺乏联结,所以虚无;缺乏关爱,所以庸碌。只教不育,所以走入歧途;多方缺位,所以深陷末路。因为缺少给予与接受情感的能力,所以误将快感当情感;因为缺少爱与呵护,所以受害者成为受害者,加害者成为加害者。《白昼之雨》,深刻揭露现代人的前半生。每一个社会个体,都在渴求爱与联系。
一百余字的点评看得人微微愣神,不论是专业影评家还是普通电影观众都以为研影陈列馆多多少少会提及《白昼之雨》表露出的校园霸凌主题,结果没想到官媒的切入点更广也更透彻,短短几行字蕴藏着与字数截然相反的庞大信息量,要想理解其中深意,恐怕得静下心来好好地细品一番。
认真者如方木泉和谢青盐等,此时已放下对影片评分的好奇,转而专心致志地琢磨评语。凑热闹的群众则不忘初心,视线匆匆一扫,手指便按向评阅栏下的子项目。
【剧本:75】
【角色:95】
【摄影:90】
【音乐:65】
【造型:75】
【视觉效果:85】
【听觉效果:85】
“……啊?”
急急忙忙看到这的人纷纷傻眼。
“精研众影”电子评阅陈列馆的评分是“5+2”模式。“剧本”自不必提,指的是故事情节和人物塑造,“角色”则更多关注演员演技,“摄影”和“音乐”两项,前者指机位镜头,后者包含电影主题曲、概念主题曲、宣传主题曲以及片内插曲等原创配乐。至于“造型”,这同样是个大项,服化道皆在其中。
值得说道的是视听效果。“视觉效果”这项比较抽象,取景、布景、灯光、剪辑、后期特效等都可算到这一项里,而“听觉效果”不同于“音乐”,对标的是对白和音效这类“声音”,该项主要针对电影的音效剪辑和混音效果。
之所以叫人惊讶,是因为《白昼之雨》的小分堪称参差不齐。
比如,剧本是中等略上的75分,角色却飚到95,这是何意啊?是在暗示秦绝凭一己之力靠神之演技强势带飞整部电影吗?
再比如,音乐只是仅仅及格,而听觉效果居然有85,硬是超出音乐二十分,同样都是听个响,二者之间的差距怎么会这么大?
一路看到此处,资深影迷已经能大致算出《白昼之雨》的综合得分。虽说研影陈列馆采用的是去高除低的平均分算法,不过除了上面的“5+2”小分之外,电影的社会反响、首周票房等也会在一定程度上计入评分,并不是把上面七项分数简单相加再除以七就能得出最终结果。
此外,尽管官媒不会公布分数加权细则,但大多数人都心知肚明,《白昼之雨》有“金狮奖”和“金珠奖”两尊重量级大奖,“四特”级别奖项的数值权重一定不会低,在现有分数上再加个十分、二十分什么的,绝对不稀奇。
抱着这个想法的人接着往下看,马上就被隔空噎住。
【综合分数:91】
Emmm……
全国各地关心着《白昼之雨》评分的观众再次齐刷刷地换上一张便秘脸。
这个分,你说它高吧,确实高,印象里上一次在90分上下徘徊的龙国影片还是三年前官方出资拍摄的教育类电影《大梁山》,其次便是去年88分的政治电影《红钟》。
然而不知为什么,看着《白昼之雨》的91分,总觉得多出来的那个1怪膈应的,你就不能四舍五入一下变成95吗?
许多人开始在脑内胡搅蛮缠。
“可恶!怎么有点不甘心呢。”为《白昼之雨》写过影评的那位贺栩老粉暗暗嘀咕,“好吧,91分也已经相当高了,三年来的头一遭……不行还是有点介意……”
他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