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说不过您,行行行,等仪式结束了,我给您开小灶。”
“好了,今天客人多,我不耽误你时间了。”宋连回头望项父说道:“老项,你在哪儿桌呀,咱们俩坐近点儿,上次一别三年未见,很想你呀。”
“宋伯伯,这儿,在这儿……”项北方一脸讨好地把人往项家人就坐的餐桌让。
林跃迎着项父的目光走到潘教授跟前,握着他的手说道:“潘叔叔,你来之前怎么也不说一声,我好让人去接你呀。”
“我这不是想给你个惊喜嘛,而且我也不是一个人来的。”说着话他往后面侧了侧身:“这是我的学生靳童,他也是南京人。”
“小靳家哪儿的呀?”
林跃一边跟靳童握手,一边热情地打招呼。
“我家是马群那边的。”
“前些天孙先生诞辰纪念日我才去过那边……”
林跃随口闲聊几句,把二人让到宋连身边座位。
孙丽云被晾在会场中间,似乎被所有人遗忘。
项父神色复杂地看了林跃一眼,正要和项母说话,站在宴会厅门口朝外打量的宋清远快步走到项南方身边:“来了,来了。”
“谁来了?”
“你一直想见的人呀。”
话音未落,酒店服务员引着五六个人由外面走进来。
“哇,是他们……真来了……”
会场一下子沸腾了,因为走在前面的三个人很多人都认识。
《人与自然》的主持人赵**,少儿频道的台柱子鞠*,《实话》的主持人小崔。
论身份地位,他们无法与宋连、项父、潘教授这些人比,可要说辨识度,称得上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像吴姨、齐唯义、齐小雅等人,来这里的目的除了参加乔一成的婚礼外,另一个心思就是近距离接触一下央视的名人了。
乔一成在北京工作三年,据说人缘挺好,虽然现在回到南京工作,可还是在传媒系统混饭吃,如今他跟项南方结婚,那边总要来几个人意思一下吧?
事实证明他们猜对了,即便都是央视的大忙人,还得从北京往南京赶,照样来了六七个人,听乔一成对他们的称呼,连新闻中心主任都来了,可以说给足了两位新人面子。
眼瞅着乔祖望、吴姨、齐唯义等人跑去和喜欢的主持人合影,连项南方也左一个赵老师好,又一个赵老师辛苦了,都忘了去跟父母解释刚才的事,项父冷着脸问自己的妻子:“你说这事应该怎么办?”
项母犹豫片刻,回了他一句“女大不中留啊”。
他们为什么觉得丢脸,主要是因为项家比乔家强太多,女儿呢,居然找了个有私生子的老公,说出去不好听,但是现在,又是宋连到场,还将人拔高到半个老师的水平,又是国画大师的儿子专程南下,现在央视那群名人也来了,不提老一辈的关系,有几个年轻人能有乔一成这样的成就?
项家是比乔家强,可是人家的儿子比他们的女儿高了不是一点两点。
“请问,这里是乔一成,乔记者举行婚礼的地方吗?”
项父和项母既无语又无奈的时候,门口响起一道弱势的问话。
在场宾朋和工作人员的目光都被央视主持人吸引,没有注意到门口多出的三个人,项父和项母看到了。
问话的是个年龄在65岁左右的老人,身上穿了一件棉袄,外面是皱巴巴的布衣,不过还算干净,看起来刚刚洗过,他的皮肤很粗糙,黑黝黝的,脸上都是褶子,一看就是村庄或者郊区来的农民。
后面还有两个人,看起来年轻不少,大约三四十岁,穿衣打扮同样不讲究。
“对,没错。”项父走过去:“你们也是来参加乔一成婚礼的?”
他听项南方提起过,说乔祖望祖籍苏北,老家还有一个堂兄,她跟乔一成结婚后,得找时间过去添添祖坟,烧点纸钱什么的。如今看到对面三人,想当然地认为他们是乔祖望老家的亲戚。
谁知道穿中山装的人点点头,又摇摇头,吩咐两个后辈把扛在身后的布袋放到不碍事的地方。
“您是乔记者的长辈吧?”
项父稍作迟疑,点点头:“对。”
“汪强,你读过书,这事儿你说吧。”老人看到项父一身文化人打扮,感觉有点张不开口,便把说明来意的任务交给身后两人里最年轻的那一个。
“是这样的,我们是小庄村的村民代表。四年前乔记者和宋记者曾去我们那里采访小济河上游造纸厂超标排放污水的事,片子在电视上播出以后,引起了县里的重视,后来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理,小济河又恢复了以前的清澈,村里人不用再吃井水了,也可以用来浇地洗衣了。前几天《热点访谈》的工作人员去我们那里回访,讲起乔记者的事,大家才知道他不在央视了,而且马上就要结婚了,之后村长把各户户主叫在一起开了个会,大家觉得不知道也就算了,既然知道了这件事,总得